耿海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美國的軍事史上,有一項新的改革,那就是在陸、海、空三軍中廣泛招收女兵。一大批英姿颯爽的女青年放棄了舒適的家庭生活和待遇優厚的工作,毅然奔向了戰場,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軍人。
當然,女性參軍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39年,當法西斯點燃的戰火在歐洲、亞洲燃燒時,美國的女青年再也坐不住了,她們紛紛要求參軍,親自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去。她們的舉動使美國軍方吃了一驚,慌慌忙忙將此問題提交國會討論。
國會議員議論紛紛。有的議員說:“讓婦女參軍,那么誰來干燒飯、洗衣服這些瑣碎的家務事呢?”還有的議員講:“多么丟臉啊!美國的男人到哪里去了?”討論不了了之。
1942年12月,兇惡的日本繼侵略了亞洲后,又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居然把戰火燒到了美國的夏威夷。美國的婦女又重提參軍問題,許多知名人士紛紛支持婦女的意見,并為她們奔走呼號。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將軍是個熱心支持婦女參軍的人,他命令:“迅速組成一個婦女團,不得拖延。”
卡爾普·霍比夫人被任命為陸軍婦女隊負責人。她和幾個助手的任務是迅速地組建這支神秘的部隊。征收女兵的消息一傳出,在短短的數天時間里,便有數千名婦女踴躍應征。
1943年5月,經美國國會批準,美軍正式成立了陸軍婦女隊。這是美國軍隊中數量最多的一支女兵部隊,最初為1.2萬名,到1994年6月已增加到6.3萬名。除此之外,海軍和海岸警衛隊分別成立了女子志愿急救隊和女子“隨叫隨到”后備隊,而海軍陸戰隊則成立了女子后備隊,空軍也成立了相應的部隊。
應征的女兵在受訓時士氣都很高昂,她們不管是在赤日炎炎的夏日,還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都毫無怨言地接受作戰訓練。她們抓緊空閑時間摸、爬、滾、打,更抓緊時間練習專業技術。訓練后的女兵們以毫無暇疵的軍容風紀和軍人氣魄令男兵們刮目相看,她們熟練的專業技術更是令男兵們心悅誠服。
受訓后的女兵急不可耐地投身于戰斗。她們從事的工作是廣泛的,到1942年冬天,適合女兵從事的工作達406種之多。她們當中有些人從事秘書、打字員等文職工作,有些從事電話接線員、電傳打字員等通訊工作,有些在部隊醫院當護士,還有的是飛行記事員、天氣預報員、密碼員、降落傘裝配員、轟炸瞄準器維修專家、營養學專家以及地形測繪專家等。
但不論在何種崗位上,女兵們的工作是令人贊賞的。就拿戰場上平凡的女接線員來說吧,她們困難不少,槍炮聲不絕于耳,部隊不斷地行進,雖然她們在電話機旁的工作時間漫長、單調而令人疲乏,她們從不抱怨,因為她們理解自己的工作價值。與男兵們相比,在所有需要精細、心靈手巧的工種方面,女兵總是要比男兵高出一籌。例如在炮兵射擊指揮儀的操作和測高儀、雷達、探照燈控制系統的使用上,女兵們心靈手巧,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差錯和疑問,即使在執行一般的、重復性的日常任務方面,她們也比男兵們要強出許多。因此,無論她們到哪里工作,她們都受到歡迎。
奉命派往海外工作的女兵更是情緒高昂,她們是婦女隊的精華,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對女兵來說,到海外去是一種冒險,同時也是一種獎賞,因為只有最優秀的女兵才能奉派到國外。到1944年盟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時,女兵已成為歐洲戰場上必不可少的戰士。美國的空軍兵站抱怨說,由于把女兵從空軍兵站都抽調去支援歐洲戰場,結果使得兵站不得不征調男兵來替代在兵站工作的女兵。
為了考驗女兵的戰斗力,陸軍挑選了60名女兵組成一個特別小組,進行戰地混合編制的試驗。結果在意大利戰役的全過程中,這個小組一直緊隨在第5軍男兵的后面,距離前線只有20至35英里。她們同男兵一樣風餐露宿,穿的是男兵的制服,攜帶的只是隨身可能攜帶的東西。她們同男兵并肩作戰,成為戰場上混合編制最為成功的部隊。
勿庸諱言,戰爭生活是極其艱苦的,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區,那里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給女兵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有5500名女兵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女兵們每天清晨5時半起床,每周工作6天半,每天至少工作10小時以上。由于悶熱的天氣使得她們難以入睡,結果許多人都得了皮疹,騷癢難當。由于抵擋不住叢林瘧蚊的侵襲,許多女兵還染上了瘧疾,但女兵們還是在努力、勤奮地工作。麥克阿瑟將軍在談到女兵時說:“由于工作需要,每收復一個地方,我就立刻把陸軍婦女隊派上去。她們是同我的男兵一樣的士兵。”他還說:“如果我遲遲不把我的陸軍婦女隊派上去,她們就會發動‘兵變……因為她們是那么熱切地要求到需要她們的地方去工作。”
在美國女兵中,最英勇的女戰士要數護士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始把護士調往前線,緊跟在作戰部隊后面進行救死扶傷的工作。陸軍護士團的一本歷史書說:“從北非到諾曼底和安齊奧(意大利西部城市),都有護士在灘頭陣地進行救護工作。在阿留申群島、威爾士、澳大利亞、特立尼達、印度、愛爾蘭、英格蘭、所羅門群島、紐芬蘭、關島、夏威夷、冰島……到處都有陸軍護士的蹤跡。她們為了支持作戰人員而到處奔波,她們忍受了無情的轟炸、炮擊……”事實正是如此,當盟軍部隊在歐洲登陸后,護士們就涉水登上了灘頭陣地。她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彌漫的硝煙中搶救傷病員,有不少年輕護士為此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女兵的足跡遍及了整個歐亞戰場,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她們堅韌不拔的戰斗意志、講究效率的工作作風及高昂的士氣,處處體現了軍人最可貴的特征,也糾正了人們頭腦中的某些偏見,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武裝部隊一體法,同意在陸軍和后備隊中正式接納女兵。從此,女兵便成為了美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