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謙
“海市蜃樓”簡稱“蜃景”、“海市”或“蜃樓”,多出現在海面、大沙漠和極地上,大陸湖泊則很少出現。可是,1998年8月中旬,湖南省東洞庭湖上卻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
岳陽市瀕臨東洞庭湖旁。8月12日晨5時40分至7時15分,東方一團青灰色的云霧中托出一個方形虛幻的太陽。爾后,真的旭日升起并進入云彩中。這時,又出現了上下兩個不完整的橢圓形太陽。從6時10分開始,在云層下,東方天空中顯現出了“東洞庭湖”的形影,暗紅色的湖水煙波浩淼。湖中幾個黛色的“島嶼”清晰可見。其中有個較大的“島嶼”形似君山,它時而如青螺微微移動,忽而又幻化成三個小的“綠島”,列隊向北慢移。“小島”周圍有銀色光環,島上山峰更是銀光閃爍,山中仿佛還有紅、黃、紫色光點閃動,宛若“蓬萊仙島”,真是迷人。
時至6時30分左右,云彩變動,天空忽然出現上小下大的兩個湖泊。小湖泊湖面似鏡,呈銀灰色,湖中島嶼、船只均呈深青色,變化不大,移動不明顯。似望東方,宛如一幅水墨畫高懸于天空,美麗無比;下面的大湖泊水波微皺,色彩淡紅,湖中也有島嶼和船只,其虛像瞬間多變,時而伸長、時而縮短,或扭曲或閃爍。那些船只有時還重迭結隊前行。
據專家介紹,“海市蜃樓”有“上現蜃樓”和“下現蜃樓”兩種類型,東洞庭湖出現的蜃景,屬于前者。由于太陽照射強烈等多種復雜原因,水面空氣密度變大,而上層空氣密度變小,這種下密上疏的空氣層,使物體投射的光線經過它時產生折射和全反射現象,在遠處天空中便出現正立的虛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上現蜃樓”景象。
據岳陽市南津港抗洪人員反映,在蜃景出現的頭一天晚上,有許多人都曾看到過兩個月亮,一大一小,十分明亮,但時過不久便恢復正常,或許這就是蜃景的預兆。
洞庭蜃景,不始于今年,早在明清兩代地方志中就有記載。如明朝萬歷年間的《華容縣志》載:“嘉靖壬子(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夏五月,九都民見洞庭水中一山,逆流溯常德。山上草木蔥茸,宇舍峻麗,茶園竹塢,宛然在目。男子數人,各長丈余,衣紅衣。鸚鵡錦雞無算。蓋海市之屬也。鄉人不知,以為怪。”
又如,清朝康熙時《岳州府志》載:“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洞庭湖中忽見城廓、樓臺、車馬、人物之狀,移時乃散,所謂‘海市蜃樓也,后屢見之;二十三年四月廿五日晨時,復見有小山十二峰、城廓、寶塔之屬,時高時下,自申至酉乃滅。”
再如清朝道光時的《洞庭湖志》載:“庚戍(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夏望九申酉,百川方至,微雨浸淫,偶極目中流,層樓壘涌,坊額鋪金,幡竿曳彩,戶牖洞開,浮屠出沒,觀者如堵。既有象之可求,宛在中央,覺漸遠以漸息,水天一色,崗翠千端。市人宣傳,水泛山來。”
為什么明、清兩朝洞庭、君山屢見“海市蜃樓”呢?考究長江沿流歷史,主要是荊江北岸長江各口在明朝嘉靖初年就已經淤塞了,因而使得長江之水不得不另辟蹊徑,從南岸虎渡、調弦兩口南逼洞庭,使得洞庭湖水面因而迅速“由小變大”,至鼎盛期,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其浩淼的水面,孕育出了明、清兩朝多次出現的“海市蜃樓”。可是好景不長,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因荊江南岸藕池、淞滋相繼潰口,泥沙大量涌入洞庭湖。從此,洞庭湖又“由大變小”,加上以后長江泥沙不斷地涌進,使得洞庭湖的湖體日益萎縮,特別是解放后又因大搞圍湖造田,更使得湖面加速縮小,形成蜃景的條件逐漸消失,所以在本世紀以來不復再現。
去年夏季,長江洪峰接連東流,洞庭湖水位長時間處于高水位狀態,出現了800里洞庭煙波浩淼、橫無際涯的景象,這才使久違了300年的洞庭蜃景又得以重現。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