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明 牛田盛
1998年12月17日,巴格達當地時間零時49分,天空一片漆黑,市民還在沉沉的睡夢中。突然天空中響起了隆隆的爆炸聲,一道道密集的火光掠過夜空,橙色的電光彈照亮了巴格達的上空。這就是美英聯合發動的代號為“沙漠之狐”的軍事行動。
冰凍三尺美伊積怨由來久
早在1990年8月,薩達姆以科威特從科伊兩國共同的油田中“偷油”,并且拒絕向伊支付賠款為由,入侵科威特,從而引發了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實施了持續40天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伊拉克以慘敗而告終。與此同時,聯合國便開始了對伊實施制裁。1991年4月,伊拉克正式接受聯合國第687號決議。
此決議第22款規定:只有當伊拉克完成了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銷毀任務,聯合國才考慮取消對伊的全面制裁。這個決議就像套在伊拉克頭上的緊箍咒,從此圍繞武器核查與反核查的軍事沖突一直不斷:1992年12月,美國1架F—16戰斗機在伊南部禁飛區上空擊落1架伊拉克戰斗機;次年.美國軍艦向伊設在巴格達的情報機關所在地發射了24枚巡航導彈,以報復所謂暗殺布什總統事件;1994年10月,伊拉克軍隊又向科威特邊境集結,美國派出了航空母艦及大批戰斗機和5萬多名士兵,迫使伊軍向后撤退;1996年9月,美國軍艦和飛機向伊南部軍事目標發射了44枚導彈;而1998年雙方更是風波迭起,令世人矚目。
“沙漠驚雷”為“倒薩”美欲動武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速戰速決,把伊拉克趕出了科威特,但并未完全解除伊的武裝,更沒有把薩達姆趕下臺,被美國輿論界認為做了一頓“夾生飯”。從此,薩達姆便成了美國的心腹大患。美國曾嘗試包括暗殺、內部暴動等策略除掉薩達姆,但都不了了之。于是軍事攻擊“以壓促變”成了倒薩的唯一法寶。在武器核查中伊方稍不順從,美國便以武力相威脅,以求尋找到機會除掉心腹大患。
1997年10月,伊拉克指控聯合國特委會中的美國人從事軍事和政治間諜活動,并聲明禁止美國人參加聯合國武器核查工作。11月,伊拉克驅逐了6名美方核查專家。2個月后,伊宣布禁止由美國人領導的武器核查小組在伊開展工作。面對伊拉克的公然挑釁,美妻國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代號為“沙溶驚雷”的軍事行動:美軍“尼米茲”號、“華盛頓”號和“獨立”號航空司艦先后駛抵海灣水域待命,近40(架戰機和30000多名士兵已布署停當,援兵仍源源不斷地開赴海鴻地區,英國“無敵”號航空母艦也開往海灣地區炫耀武力。
為了備戰,美國還派出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國防部長科恩和常駐聯合國代表理查森前往歐洲、中東、非洲等地訪問,以尋求對美的支持。
雖然戰云籠罩海灣,但英美一直找不到動武的借口,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武器核查危機。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俄、法的態度明確,不贊成動武,要求尋找和平解決的方案。在中東,響應者更是廖廖無幾。因為中東各國不會忘記,1991年海灣6國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共承擔了600多億美元的費用,科威特為此幾乎耗盡了全部的海外資產。阿拉伯人由衷地哀嘆:美國人到這里首先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其次才是我們的利益。
國際社會各組織更是斡旋繁忙,形成了一股股和平的洪流。俄羅斯、法國和巴勒斯坦國總統特使以及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土耳其外長相繼訪問巴格達。俄羅斯特使更是不畏艱辛,幾度出入伊拉克,為和平解決危機四處奔波。
1998年2月20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臨危受命,親赴巴格達,同伊外交部長阿齊茲等官員舉行五輪共10多個小時的會談。2月22日,安南又與薩達姆舉行了長達3小時的會談。此時的薩達姆破例脫下了戎裝,身穿西服,面帶微笑地與安南握手寒暄,雙雙步入會議廳。次日,他們共同簽署了和平解決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沙漠驚雷”終為一場虛驚。
“哀兵”戰略薩達姆虛張聲勢
自從1991年遭受了聯合國的制裁后,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仍然桀驁不馴。他經常向美國叫板,然而他又并非真的要挑起戰火,而是要實施它的“哀兵”戰略。
7年來,伊的國民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僅石油收入就損失了1200多億美元,100多萬伊拉克婦女、兒童死于非命。伊拉克渴望早日取消制裁,但因美國從中作梗而變得遙遙無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同情,伊拉克采取了“拖延——對抗——讓步”和“能頂就頂,頂不住就退”的策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而薩達姆更是善于把危機推向極限,總是到最后一刻令“山姆大叔”騎虎難下,他因此被西方輿論稱為“邊緣政策大師”。
1998年2月,美軍大兵壓境,薩達姆一開始表現異常強硬,聲稱已組成100多萬志愿人員,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配合正規軍投入戰斗。數以萬計的伊拉克婦女也不甘落伍,抓緊時間學習戰場救護知識。此外,由薩達姆長子烏代發起組織的敢死隊已開始出沒在巴格達街頭。
其實這一切都是虛張聲勢,伊拉克當局明白,在軍事上與美國對抗,無異與以卵擊石。在對抗到關鍵時刻,薩達姆便順應國際大家庭的意愿而采取明智之舉——簽定了和平協議。而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了伊拉克人民遭受的制裁之苦,安南本人也對伊拉克人民深表同情。此外,聯合國已將石油出口限制從每6個月20億美元提高到52億美元。
然而暫時的妥協并沒有消除危機的根源。薩達姆初嘗甜頭后,心存僥幸,又在10月31日下了一著險棋:全面中止與核查人員的合作,并一再表示:絕不屈服于美國的武力威脅。兩周之后,伊方又宣布無條件恢復與聯合國的合作。這次薩拉姆拖延的時間之短、收獲之小,是他始料不及的。因為克林頓在此前已撮合了巴以領導人到美國商談并達成協議,打破了中東和平進程的僵局。這樣,美對伊動武面臨的輿論壓力較前幾次要小得多。
在減輕了阿拉伯人對美在中東的批評后,美國自然得理不讓人,而伊拉克則宣稱嚴陣以待,實際上又引而不發,反將美國置于一種“勝之不武,弗勝為美”的尷尬境地。若聽任伊拉克叫板,美國將如何保持在中東的威望。惱羞成怒的美國政府不得不發出嚴厲的通牒:如果薩達姆再出爾反爾,將對他采取行動,而且不會發出任何警告,也無需提出任何理由。看來“貓捉老鼠”的游戲已經結束,下次似乎要“捉了再說。”
烽煙又起新危機撲朔迷離
12月17日,美國發動了歷時70小時的“沙漠之狐”行動。美英共發射了約500枚導彈,大大超過了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發射的289枚的數目。伊拉克一些重要的軍事和民用設施均遭到了嚴重破壞,有70多位平民死亡和多人受傷。在這次行動中,巴特勒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位聯合國特委會主席被伊拉克指責為“美國軍事間諜”,他在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報告說:在過去的1個月中,伊拉克沒有履行11月14日作出的承諾,未能進行全面和無條件的合作,還對特委會的核查工作提出了種種新的限制。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11月15日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的報告則說:在過去1個月中的武器核查和監測工作中,伊拉克進行了充分的合作。二份報告,結論完全相反。其中玄機令人難以知曉。
11月16日,特委會下令:為防不測,將仍在伊的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立即撤離伊拉克。17日,美英導演的一場悲劇發生了。
更巧的是空襲的日子與美國眾議院開始對克林頓的4項彈劾條款進行辯論的時間相同。盡管克林頓一再否認空襲與彈劾無關,但許多美國公眾都深信不疑。動武不得人心,正如國際社會指出的,空襲只會使矛盾加劇,局勢更加復雜。尤其是美英對伊動武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動武不但沒有把薩達姆趕下臺,反而有可能加強他的地位;動武不僅無助伊拉克問題的解決,反而為日后處理各種國際關系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雖然美國一再宣稱,伊拉克若不同聯合國合作,它將再遭打擊;而伊拉克宣布,所有重要軍事設施皆被摧毀,核查已無必要。看來,空襲已使武器核查進入了死胡同,把多年來取得的和平進展炸得粉碎,更使得海灣局勢雖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然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正在不歇地奔走、呼吁……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