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成
從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市兩行約30公里,就來到桑耶渡口,隔著寬闊的雅魯藏布滿江,看見在群山環抱下的高大寺院,金燦燦的寺院金頂閃閃發亮,縷縷輕煙依稀在寺院上宅升騰
山南地區是藏族的發祥地,這也就是處于山南地區札囊縣境內的桑耶寺有幸成為西藏第一所正規佛寺的原因吧。桑耶寺始建F公元8世紀術期,是住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親自主持下,修建起來的,這里北倚連綿的群山,南臨寬闊的雅魯藏布江,仿佛超脫于塵世之外
桑耶寺與在拉薩看到的其他藏式寺院不同,它是按照佛教對于世界的理解而修建的。佛家說世上的人們分別居住在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他們被浩渺的大洋分隔開來,只有佛能來往其間。因此,桑耶寺分別建有東南西北四人殿以象征這四大部洲;四大殿又各建有兩座小殿,以象征八小洲;在四大殿的中央是主殿,象征著須彌山時過境遷,當初壯觀的桑耶寺建筑群,如今只有主殿保留完整,其他大殿只剩一些遺物散落在藏民的村落中
保留完整的桑耶主寺是一座呈“回”字型結構、典型的藏式城堡建筑,它分外城與內殿外城有兩層樓,一樓掛滿轉經筒,墻壁上繪滿了精美的壁畫;二樓則是喇嘛們的住所,有回廊相連。內殿是高聳的經樓,一樓是佛殿與經堂;二樓是圍繞著佛殿的回廊;三樓則是環繞佛殿金頂的平臺,在佛殿二樓大廳的序側有兩間鋪著地毯,擺設簡樸的小室,據說五世達賴喇嘛曾在這里下榻過。
按藏人習慣,進入寺院先得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撥動轉經筒。以消災禱福,一圈下來手臂酸得幾乎抬不起。桑耶寺以其精美的壁畫聞名,這些壁畫幾經世事滄桑,色彩仍很鮮艷壁畫的內容主要是文成公主入藏圖、松贊F布功業圖、布達拉宮以及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三大寺興建圖、桑耶寺竣工喜慶圖等,畫上的故事大都是佛家對藏族古老傳說的解釋。
桑耶寺的佛殿坐北朝南,正北邊供奉著幾尊高大的佛像,佛像的表情雖說是無喜無憂,面目慈祥,但在閃爍的酥油燈光映照下,顯得十分威嚴佛像前的大堂中擺放著十多排坐床。正好碰到喇嘛們在做功課。喇嘛們念經的聲音抑揚頓挫,平緩、整齊,倒更像是在朗誦。這整齊的朗誦聲,常被尖細的聲音破壞.因為不少喇嘛還只是十來歲的兒童。中間兩排坐床,有幾位喇嘛操持著法器,在念經的段落之間,藏鼓、鈸、長號、牛角號一起奏響,聲響動天,仿佛人的心靈也要感受到佛的震撼。
兩位衣著鮮亮的藏民正在向喇嘛們發放布施,每位喇嘛布施10元人民幣,一圈下來總要上千元吧。在拉薩的時候,一位喇嘛告訴我,他們的經濟來源,寺院提供一部分,家庭資助一部分,如果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喇嘛,則要到街頭去化緣。桑耶寺的喇嘛主要靠寺院的資助,加之人們的布施,但布施不常有,寺院也主要靠政府的撥款。西藏的寺院不設功德箱,也沒有向游人出售門票的概念。如果要表達對佛的敬意,可以在寺院里買束哈達,敬獻給佛像,或給酥油燈添加些酥油,布施多少隨意,喇嘛們也決不請你上功德簿或功德碑。這里喇嘛寺的商品經濟觀念遠不及內地寺廟那么發達。
桑耶主寺的南邊有座保留較為完整的小寺,這座小寺的結構十分簡單,頗像內地的山神廟,小寺的殿中供奉著三排塑像,每排塑像為九尊,正中供奉的塑像與兩廂供奉的塑像,從大小形制上說沒有什么區別,不像內地祠廟主祀的對象高大突出,配祀的則矮小恭敬。每排塑像的第一個與最后一個塑像都是鬼怪頭形,猙獰可怖,這是護教明王。據說有時候佛法會受到鬼怪的侵擾,必須要以更恐怖的鬼怪才能保護佛法。對鬼怪的創造,藏人極盡想象之能事,據說這些鬼怪大都是從藏人原始宗教中移植過來的。
在這座小寺大殿的左側有間偏殿,供奉著三尊塑像,一位小喇嘛告訴我,中間的是“松贊干布”。右邊的是“宗咯巴”,左邊的是“赤松德贊”。藏族之所以能在世界屋脊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也許佛教起到了融合與凝聚的作用。
圍繞桑耶寺的村莊有百多戶人家,民宅也全是典型的藏式城堡,一個城堡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但這些藏式民居都是呈“口”字型。桑耶寺大門左側的一個城堡是全村唯一的旅社,旅社管住不管吃,要就餐只能到村中唯一的一家小餐館去,餐館中只供應藏式面條與甜茶,藏式面條用青稞做成,吃起來很不習慣,這家餐館實際上是全村男人的聚會場所。除此之外,村里還有唯一的一家小商店,大多數商品是印度和尼泊爾生產的。在這遠離人群的地方,商品把桑耶和外面的世界聯系在一起。
傍晚,當游客登上旅社房頂的平臺放眼望去,雅魯藏布江像條飄帶,蜿蜒而過。山巒如錦繡一般,蒼翠欲滴。群山環抱中的村莊處處升起炊煙,寺院金頂在晚霞映照下金碧輝煌。
(責任編輯
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