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良偉
翻開現代戰爭史冊,我們可以看到化學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籠罩著戰爭。據統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上已發生各種規模、強度的局部戰爭數百次,其中規模較大的70多場局部戰爭中就有20多場涉及到化學武器的使用問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面對多國部隊的絕對優勢,公開發出要使用化學武器的威脅,打出手中這張“王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處于絕對優勢的多國部隊的進攻準備,干擾了美軍的作戰指揮,加重了參戰部隊甚至后方居民的恐懼心理。因此,具有大規模殺傷作用和戰略意義的化學武器被稱為超級大國的“殺手锏”,窮國的“原子彈”。正因為如此,化學武器從其產生并用于實戰之日起,就一直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一種不人道的武器,長期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和國際法的限制。1992年9月3日,《化學武器公約》在日內瓦達成協議。從1993年1月起,《化學武器公約》在巴黎供開放簽署,規定在不早于1995年1月,第65個國家遞交公約批準書后的第180天起生效。1995年3月,日本發生震驚世界的“東京地鐵沙林事件”,不僅促使了日本,也促使其他國家對禁止和銷毀化學武器的支持。1996年10月31日,匈牙利成為第65份批約書的遞交者。在此后的180天即1997年4月29日,《化學武器公約》正式生效。然而,化學武器的威脅并沒有就此結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一種更方便、更隱蔽,甚至合法化的新“幽靈”——二元化學武器卻應運而生。
所謂二元化學武器就是把兩種相對無害或毒性很低的化學物質作為二組分,分隔裝填在炮彈、炸彈、火箭彈頭及導彈戰斗部的彈體內,在發射后,借助彈體飛行中的旋轉或推動作用,迅速將彈內的化合物攪拌進行合成反應,轉瞬間即生成具有劇烈殺傷作用的毒劑,當到達目標時,彈體爆炸后所產生的殺傷作用與傳統的化學毒劑成品完全一樣。二元化學武器和傳統的化學武器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經濟性二元化學武器不使用專門的工廠制造毒劑成品,不需要專門的貯存場所,不需要特殊要求的運輸,也不存在過期和報廢毒劑的銷毀問題。因此,從它的生產投資和成本上來講,遠比傳統的化學毒劑要低。
安全性二元化學武器所使用的前體組分為無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甚至有的是市場上大量出售的化學品。如美軍研制的二元沙林前體中的“IP”組分,就是化學試劑商店出售的異丙醇。這種化合物在許多國家都是大量生產的工業化學試劑。因此,在平時生產、貯存等過程中不容易發生中毒事故,比較安全。
方便性二元化學武器前體組分為無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平時可作為民用,一旦戰爭需要,可立即大量地轉為軍用,且有較理想的平戰結合功效,非常方便實用。
隱蔽性由于二元化學武器的前體組分為一般化學試劑,因此它不受《化學武器公約》的限制,既不必害怕被檢查也不會被禁止,只是在需要時才發揮巨大作用。可見,二元化學武器仍將是籠罩未來戰爭的“幽靈”。
(特約編輯/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