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燕
車過贛州、南康,平坦寬暢的105國道上驀然出現了一座軒壯的牌坊,這就是位于贛地邊陲的大余縣的北大門。牌坊底座是墩實的青色麻石,頂上覆蓋著雙層玻璃瓦飛檐。牌坊兩面各有一幅雅俗兼備的楹聯,朝向南康縣的一面書有蘇東坡途經大余寫下的詩句:“大江東去幾千里,庾嶺南來第一州”,橫聯是“世界鎢都、中國瑞香之鄉歡迎您”;朝向大余縣的一面,左右書:“南安板鴨譽全球,梅國瑞香甲天下”,橫聯是:“大余的明天會更好”。最具文化品位的是頂層的橫額,兩面都寫著“牡丹亭故鄉”,讓人一下子想起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名劇《牡丹亭》。
明代戲劇藝術巨匠湯顯祖的《牡丹亭》蜚聲海內外,但劇中的牡丹亭源出于江西的大余卻鮮為人知。這其中還有一段掌故:相傳湯顯祖因上書被貶嶺南,兩年后移官浙江遂昌,他曾兩次途經大庾(今大余)。他在大庾聽到了民間廣為流傳的南安府后花園故事,曾多次到實地賞玩踏勘。
湯顯祖日后辭官歸里創作出彪炳史冊的“臨川四夢”,其中第一部便是這篇傳世名著《牡丹亭》。《牡丹亭》是一個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劇情大意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在夢中與風流書生柳夢梅相會,兩人幽期密約,云雨歡幸。自此后,杜麗娘為相思所苦,闔然辭世。三年后,柳夢梅去臨安赴試,經過埋葬杜麗娘的地方,杜麗娘的鬼魂與柳夢梅相會,并得再生,兩人遂結為一對美滿夫妻。
傳說中的牡丹亭建于南安府后花園,為府衙“花園十景”之最,至于始建于何時已不可考。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以及湯翁震響劇壇的名作,使牡丹亭成為了一處極具品位的文化景觀。明清之際,當地對牡丹亭進行了多次維修,從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至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的三十多年間,就修葺達6次之多。1931年,牡丹亭毀于戰火,湯翁筆下如夢如畫的牡丹亭蕩然無存。
然而,歲月的流逝,并沒有磨去后人對牡丹亭無盡的追尋。新中國成立后,田漢、鄭君里等許多知名人士親臨大余,題詩撰聯,憑吊遺存在人們心中的牡丹亭。
1996年,大余縣政府在林木繁郁的東山山麓,章江之濱,建起了一座集名勝古跡、風俗傳奇于一地的牡丹亭文化公園。牡丹亭高高聳立在文化公園中心,亭為八角形,雙層檐,上層設亞字形花格窗欞,底層內外各立八柱,亭蓋鑲有葫蘆瓶頂。牡丹亭精美的建筑與園內的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焦龍亭、梳妝臺、麗娘冢、玉池、梅花觀、玉池精舍等相映成趣,再現了湯翁《牡丹亭》中南安府后花園“畫廊金粉”、“姹紫嫣紅”、“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的詩情畫意。
游客們行走在綠蔭蔽天的牡丹亭公園,可以尋訪到許多昔日的遺聞軼事,領略到今日的地域文化。后世筆記中記下了不少閨中女子為此傷心到死的悲情故事,如婁江俞二娘是一位聰慧的女子,她讀《牡丹亭》如醉如癡,并以蠅頭小楷細細批注,她深為杜麗娘的不幸而感傷,17歲便惋憤而終。湯顯祖從友人口中得知此事,曾寫下詩作《哭婁江女子二首》,表達了對殉情者的無限同情與哀痛。清初昆曲名演員商小玲在演出“尋夢”一折戲時,因聯想起自己的失意痛苦,竟一頭栽倒在舞臺,氣絕身亡。最令人贊嘆的是清代刊出的“吳吳山三婦合評本”。吳吳山是康熙年間的一位名人,他先后娶了三位妻子陳氏、談氏、錢氏,三位婦人對《牡丹亭》都愛不釋手,常于書側加以評點,最后形成了一部“三婦合評本”。
總之,湯顯祖的《牡丹亭》問世后,在民間“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特別是在深受封建禮教壓迫的廣大婦女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杜麗娘大膽追求愛情自由的精神,對封建禮教是有力的擊搏。劇中深刻的內涵、奇幻的意境、精美的唱詞,使這部作品成為了中國戲劇舞臺上的不朽名篇。時至今日,曲因景傳,景因曲揚,牡丹亭公園使多少南來北往的行人流連駐足。風流百代牡丹亭,讓人們審視人生的悲情,又讓人們歆享人生的歡喜。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