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向黨
米蘭是我們從法國尼斯到意大利的第一站。在長達300多公里的旅途中,我們從汽車上看到了蔚藍的海洋、起伏的山巒、茂密的樹林以及異國情調的村莊,真是高興極了。在行程的前一段時間,我們跨越了大片大片的丘陵地帶,也不知穿過了多少個隧洞,翻過了多少座山坡,但給我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路都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公路四通八達,非常便捷。在后一段時間里,我們從丘陵走向了平原,只見廣闊無垠的田野上,到處是金燦燦的油菜、綠油油的麥苗、碧青青的草地。尤其叫人興奮的是,世界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也不聲不響地凸現在我們的眼前,遠遠望去,只見山上還覆蓋著皚皚的白雪,并隨著公路地勢的變化時隱時現,一直伴隨著我們到達目的地。
當汽車在朦朧的夜色中駛進米蘭市內的時候,市容已看不太清楚,但我們仍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
第二天一早,當我們前去游覽觀光時。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宏大和美麗。熱情的主人告訴我們,米蘭雖然建于公元前400年,但只是在10世紀中葉之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現為意大利第二大城市,有人口近200萬。它位于波河流域的西岸、倫巴第平原西北部及阿爾卑斯山南麓。米蘭北通瑞士,東通奧地利,交通發達,市場繁榮,工廠林立。歷史上就有“小巴黎”之稱。它現已成為了意大利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鐵路、公路樞紐之一。它與都靈、熱那亞一起,構成了意大利發達的三角區,其工業產值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50%,而一年一度的米蘭博覽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覽會之一。
悠久的歷史給米蘭留下諸多的名勝古跡,如杜奧莫大教堂、古城堡、博物館、斯卡拉歌劇院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杜奧莫大教堂,它于1386年奠基,歷經500年才最后建成,為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其主體全部用磚砌成,外飾白色大理石,被人們稱作為“大理石山”,約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0000多人。屋頂上有130多個塔尖,最高的塔尖上聳立著一座4米多高的圣母瑪麗亞雕像,由于塑像外裹了金葉而顯得金碧輝煌。杜奧莫大教堂有寬闊的外走廊,走廊兩側擺滿了整齊的桌椅,供人們在這里飲酒、喝茶、聊天。大大方便了游客。因而這里每日都是游客如潮,絡繹不絕。
值得一提的是,米蘭保留了大量的雕塑和繪畫藝術作品,而且這些作品大都出于名人之手,其中不乏藝術精品,而最有代表性的是杜奧莫大教堂3000多尊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白石雕像。在米蘭奧林匹克運動場的周圍,我們還看到了眾多的、高于真人一倍的大型塑像,它們以各種運動姿勢展現了人體的健美,一個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使人眼界大開。至于圣瑪麗亞教堂餐廳墻上的達·芬奇大型壁畫《最后的晚餐》,更是世人矚目。由于它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因而意大利政府在20多年前就開始對它進行全面的修復,現已進入了掃尾階段,一旦修復工程完成后,這幅世界聞名的藝術杰作將在世人面前重放異彩。
羅馬:“永恒”之城
羅馬城建于公元前700多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如今,它已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之一,羅馬人則更是驕傲地稱它為“永恒之城”。
羅馬現有人口280多萬,面積200多平方公里。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擴建,羅馬城又分為古城區和新城區,整個城市仿佛就是一幅從古代羅馬到現代羅馬發展的宏偉畫卷。如今,羅馬新城區已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花園式城市,但游人如云的地方卻還是羅馬古城區。
羅馬古城區的街道并不寬闊,有的還是石頭鋪成的小道,整個城區至今保留著許多羅馬帝國古都的遺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當我們前去游覽時,只見一路上雄偉瑰麗的宮殿、教堂、博物館比比皆是;多姿多彩的廣場、花壇、噴泉處處可見:精美無比的雕刻、塑像遍布大街小巷。主人告訴我們,這里有400多座教堂,300多所修道院,3000多處噴泉。而星羅棋布的60多座博物館,珍藏著各個時期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藝術精品,仿佛在向人們訴說和展示羅馬昔日的輝煌。
當我們看到羅馬古城墻、廢墟、凱旋門,特別是古代斗獸場時,不禁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斗獸場是一座高達52米的橢圓形建筑,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它全部由大理石砌筑而成,共分為4層,每層設有幾十個拱門,斗獸場的周圍有半公里多長。能同時容納五六萬之眾。雖然它的圍墻半壁已經倒塌,但四周的看臺還保存得相當完整。站在看臺上,人們不禁浮想當年古羅馬奴隸與猛獸生死博斗的場面。作為古代建筑文化的杰作,如今,斗獸場被列為了世界八大建筑奇觀之一。
位于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也很有特色和氣勢,在它的中央高高矗立著一座紀念碑,這座碑是意大利獨立和統一的象征,被意大利人稱作“祖國祭壇”。紀念碑周圍是華麗的宮殿,燃燒著不熄火炬的無名墓地。以及持槍站崗的衛兵,使人感到它的神圣和威嚴。萬神殿是建于公元二世紀的古廟,其精湛的建筑藝術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它同埋葬在這里的歷代帝王和著名作家、藝術家一道,成為了古羅馬歷史的最好見證。廣場四周還有特萊維水泉中的海神塑像、女神像和許愿地。圓柱廣場有高達43米的大理石圓柱,納沃納廣場有四河噴泉。此外,還有極富特色的西班牙廣場和三圣山,建有皇帝陵墓群的圣天使城堡、圣天使橋以及規模宏大的高樂賽奧園劇場等眾多的歷史遺跡,它們至今依然煥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位于羅馬城西北角的小國梵蒂岡是天主教皇所在地。當我們來到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時,被一幅極為壯觀的場面所打動。原來這所教堂于1612年建成,是天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它具有典型的巴羅克建筑風格,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有高達42米的穹窿圓頂和柱廊圍成的大廣場,教堂內部有花柱、鑲嵌地板、雕鏤的天花板、輝煌的金制祭壇以及許多出自名家之手的壁畫和雕塑像。成千上萬的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向那里,把一個偌大的教堂圍得水泄不通。我們一走進教堂,即被淹沒在人海之中。置身在這個教堂里,我們多少也感受到了一點宗教的神圣。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碰到一群群的中學生。通過導游,我們了解到,這些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來到古城區觀賞名勝古跡的,在這樣一種氛圍中進行現場教學,無疑是幫助學生們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弘揚愛國精神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意大利人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在努力把本國的建設和對后一代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人們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這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佛羅倫薩、比薩:文化勝地
佛羅倫薩、比薩都是意大利歷史悠久的古城。它們以其優美典雅的建筑藝術,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產,讓去過那里游玩的人們難以忘懷。
佛羅倫薩位于意大利的中部,有50多萬人口,整個城市坐落在平原地區,周圍都是丘陵,形同一塊巨大的“聚寶盆”。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佛羅倫薩早在十四世紀就進入到興旺發達時期,曾經產生過不少杰出的文學藝術家,如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都出生在這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偉大的人物。才使得佛羅倫薩成為了意大利和歐洲文化的發祥地,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如今的佛羅倫薩依舊保持著古樸的特質,它的街道、樓宇、教堂、塔樓、廣場都依然保留著歷史的風貌。現有4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60多座宮殿,都收藏了大量優秀的藝術品和其他精美文物。當地導游告訴我們,這里到處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藝術品,整個城市仿佛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寶庫。
在眾多的名勝古跡中,佛羅倫薩主教堂、市政廣場、喬托鐘樓、烏菲齊畫廊、錫尼奧里亞廣場上古老的宮殿等最具特色。主教堂建于13~15世紀。是世界著名的天主大教堂之一,教堂金碧輝煌的大圓頂、簡潔明快的大理石墻體、眾多栩栩如生的浮雕和壁畫,加之新哥特式風格的外形結構,使得整個教堂集建筑與藝術之大成。喬托鐘樓為喬托的杰作,鐘樓底座呈正方形,每邊長14.45米,高達89米。整個鐘樓嵌滿了彩色大理石,大理石上繪制有許多圖案,四周裝飾著六角形和菱形的浮雕飾板。廣場上古老的宮殿為十三世紀的城堡式樓宇,連同一座94米高的塔樓和塔下長廊,整個宮殿顯得莊嚴巍峨。其側翼的蘭奇走廊陳列著一組著名的雕塑作品,也是多姿多彩。而烏菲齊畫廊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收藏了許多精美的藝術作品,展示了佛羅倫薩畫派一個全面完整的面貌。
比薩同佛羅倫薩一樣,也是世界著名城市之一。早在十四世紀,它就和威尼斯、熱那亞一起,成為了意大利貿易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城里有不少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圣墓壁畫。特別是建于1350年的比薩斜塔,為世界建筑奇跡之一。斜塔為比薩教堂的一座鐘樓,塔呈圓形,共有8層,高54.5米,塔體全部由大理石砌成,內有樓梯294級。斜塔建成時,塔頂偏離了中心垂線2.1米。此后塔身便不斷緩慢向外傾斜,現在偏離斜度已達5.3。1590年,天才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這座斜塔上做過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從此斜塔更加揚名天下。塔前有一塊修剪得很好的草地。周圍點綴著各種花卉,與一條專賣紀念品和小禮物的小街相連。由于斜塔毗鄰教堂和博物館,塔前視野開闊,斜塔的斜度便可一目了然。雖然整座塔的塔身不高,其貌不揚,但奇就奇在它斜而不倒上。如今,塔身的斜度已控制在現有的斜度水平上,但人們還是存在著種種擔心。為了保護這一建筑奇跡,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專家,都先后到比薩為斜塔會診過,據說提出的診治方案有700多種,從中也可看出意大利人對斜塔的重視。出于好奇,我們幾個人繞著塔身走了一圈,發現當地人用鋼繩吊著塔的上端,以保持塔的平衡度。這真可謂是費盡心機,不遺余力。
在我們離開斜塔時,天突然下起雨來。我們只得匆匆離去。但在上車之前,看見大批大批的游客全然不顧身上的雨水,仍然在繼續圍著塔身觀賞、拍照。由此,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嘆:斜塔之奇、斜塔之謎確實是太吸引人了!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