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們的媽媽董邊

1999-04-29 00:00:00曾立曾自
炎黃春秋 1999年12期

與給毛主席當了18年秘書的爸爸田家英(原名曾正昌)相比,媽媽董邊沒有顯耀的名氣和可宣揚的業績。她只是千萬個從延安出來的女干部中的一員,普普通通,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獻,以至默默地忍受著苦難和對她的不公。直到她走完了82年的生命歷程,身蓋黨旗,又默默地躺在鮮花叢中時,作為女兒,我們才從那層層疊疊排放的花圈和為她送行的淚眼中,看到了她平凡一生中的不平凡。

封建家庭的叛逆兒

1916年秋,山西忻縣泡池村一個只有30畝地的小地主家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盼兒心切的父親看到又是一個女孩時,氣得欲將剛生的嬰兒溺死。接生婆一把搶過孩子,憐惜地說:“這也是一條命呀!”就這樣,這個小名“三毛”的女嬰活了下來。她就是我們的媽媽。

媽媽一出生,就被視為家中最不受歡迎的人。在媽媽之后,她的母親再沒有生孩子,這更成了家里人往媽媽身上撒氣的理由,說她命太硬。媽媽不知道什么叫父母疼愛。穿衣穿最破爛的,吃飯從來坐在炕角里。媽媽稍大就下地勞動,拾柴撿糞什么都干,歧視和謾罵伴隨著她的童年,她像石縫里鉆出的小草,頑強地長大。

媽媽讀完初小,重男輕女的父親就不讓她再讀書了,性格倔強的媽媽抱定了讀書學本事的志向,一定要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養活自己,養活同樣受封建思想歧視和壓迫的母親。小小年紀的媽媽居然以絕食的方法抗爭,向父親喊出“我要讀書”的呼喊。三天以后,父親妥協了,媽媽終于贏得了繼續讀書的權利。就這樣,媽媽在忻縣讀完高小和初中。初中畢業后,只身闖到太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太原女中。她憧憬著讀完高中,到北京去,考北京大學……

人生路口的抉擇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戰爭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給20歲的媽媽帶來了人生的巨大轉折,

因戰事,太原女中要轉到祁縣去辦,媽媽不顧家人勸阻,冒著一路敵機轟炸,一人輾轉到了祁縣,卻沒有等來多少同學。

很快,學校就地解散了。何去何從,擺在每個青年學生的面前;國民黨的部隊打著抗日的旗子,在招兵買馬;閻錫山辦的一所民族大學,也在招收流亡學生;但是,媽媽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共產黨八路軍的隊伍。

她的這一選擇直接得益于高中兩年所受的進步思想影響。沈茲九的《婦女生活》雜志媽媽每期必讀;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斯諾的《西行漫記》,使媽媽眼界大開。一二·九運動,媽媽參加了太原的游行;她在班里的黑板上寫下了“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的大字,表露了一個女性的愛國之心。

媽媽是到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的,同行的還有太原女中的兩位同學。脫下布旗袍,穿上灰軍裝,姐妹們互相看看,當女兵了,真神氣,真激動啊!楊尚昆的夫人李伯釗同志是女學兵隊的隊長,李伯釗大姐成了媽媽走上革命道路后的第一位引路人。

三個月學兵隊的訓練結束,隊伍準備拉到前方打仗。還沒走到目的地,國民黨軍潰退,日寇大軍壓境,李伯釗隊長果斷決定轉道過黃河,而后奔赴延安。

從1938年到1945年,媽媽在延安整整生活了八年。晚年她回顧自己的一生,常常跟我們講延安的八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她說:“人是要有一種精神的。人生要有奮斗目標,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延安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人們的精神世界非常充實飽滿。”媽媽從陜公、黨校到女大、馬列學院,以后又到中央政治研究室,每天都生活在進步、積極向上的氣氛中,反法西斯戰爭必勝的信念鼓舞著每一個人。那真是媽媽終生難忘的一段時光。

女大是媽媽在延安學習時間最長的地方,從1939年參加籌辦女大,到1941年女大和延安大學合并,共呆了兩年多時間。

在女大,媽媽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理論,曾被評為學習模范。女大的學習生活給媽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和我們聊天談笑時常常提起一些有趣的話題。女大的生產運動搞得十分活躍,挖窯蓋房,種糧種菜。衣服都是自己做,女同學穿的是套頭列寧裝,既別致又漂亮。住的窯洞是洞套洞,洞里三面墻都挖進去,成為三個“床”,使住室顯得又寬敞又整齊。那時幾乎頓頓吃小米飯,大柴鍋做小米飯,每次都可以起出一大塊鍋巴,大家搶著吃,脆脆的,大家叫它“列寧餅干”。女大的三八節過得最熱鬧,500人一起跳大型舞蹈。1940年的三八節,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周副主席都來了,和大家一起唱啊跳啊,高興極了。

媽媽是個要強的女性,學習勞動樣樣帶頭,女大兩年一直是班里的黨支部書記。女大解散時,校方推薦她和夏鳴、文菲、葉群等七八個人去考馬列學院(那時已改名中央研究院)。媽媽在研究院學習了三個月,便被抽調到新成立的中央政治研究室,在政治組工作。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是毛澤東,副主任是陳伯達,政治組組長是鄧力群。媽媽是政治組唯一的女同志。

“一線風箏比翼飛”

媽媽在政研室工作,與同在政治組的爸爸田家英相識了。那時正值延安整風。爸爸在檢查自己小資產階級思想時,陷入了痛苦的思想斗爭中,躲在窯洞里,飯也不吃。作為支部委員的媽媽,給他端去熱飯,與他促膝談心,了解了爸爸。

爸爸出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城市貧民的家中。3歲那年,經營小藥店的父親就去世了,9歲又死了母親,他成為孤兒,靠繼承了藥店的兄嫂撫養。然而嫂嫂心地狹隘,不愿花錢供他上學,13歲的爸爸只好在藥店當學徒,飽受了舊社會的世態炎涼。但爸爸不甘屈服命運的擺布,發奮自學。一年后,他靠賣文為生,自己養活自己,重新考取了學業最好的成都縣立中學。在校期間,爸爸接觸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七七事變后,他和趙石英、黃懷清等青年同伴,千里迢迢奔赴延安。

共同的苦難經歷,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將爸爸和媽媽緊緊地連在一起。1942年“雙十二”紀念日那天,他們結婚了。

婚后,他們在生活上互相關心,工作上互相幫助,學習上相互促進。每天早上天麻麻亮,他們就帶上報紙和地圖,到山上讀報。逐日逐周分析蘇德戰爭的發展趨勢,研究國內抗日形勢動態。爸爸是研究室年齡最輕,但發表文章最多的同志。他在文章中,對國民黨蔣介石推行的獨裁、分裂、倒退政策,給以無情的抨擊。而爸爸寫文章用的許多資料卡片,都是媽媽幫他摘編的。那段記憶,在媽媽心中永遠是那么美好,那么幸福。1990年,媽媽懷念爸爸時曾作過一首小詩,詩中寫道:“桃林散步談心事,延河洗衣細語歸。清晨山頭讀書報,整風學習苦苦思。自傳總結相互傳,思想入黨互相幫。約法三章結伴侶,一線風箏比翼飛。”這首詩形象地道出了他們相識相愛的經歷。

1944年秋,媽媽在延安中央醫院生下了一個胖胖的男孩。初做母親的媽媽此時想到的是抗戰還沒有勝利,工作崗位需要她。她連一次奶也沒有給孩子喂,就毅然忍痛將孩子送給棗園村的婦救會長。爸爸尊重媽媽的意見,信守婚前講好的“家庭中的大事由女方作主”的約定。他在張聞天陪同下,去看了孩子,之后,只對媽媽說了一句話:“孩子長得像我。”為了革命事業,他們默默地承受了個人的犧牲。多少年后,我們曾不止一次地問過媽媽:“您想不想那個孩子?后悔不后悔?”媽媽總是說:“不想,不后悔。想也沒用。戰爭條件下不允許我們帶孩子,否則就別想工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媽媽被批準到敵后工作。出發那天,爸爸給媽媽帶上親手做的牛肉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過十幾里外的橋兒溝。媽媽被派往冀東地區做土改工作,她擔任了遵化縣二區區委書記、冀東區婦委委員,在火熱的群眾斗爭中經受了鍛煉。

離別三年,戰火如荼,書信難通。直到1948年,爸爸已隨黨中央到了西柏坡,才收到媽媽的一封輾轉來信。他不顧正在給黨校的學生上課,一邊口喊“下課!下課!”一邊淚流滿面地拆讀媽媽的信。隨后,爸爸托來西柏坡開土地工作會的冀東干部給媽媽帶去幾本書和一首詩。可惜詩稿在“文革”中遺失了,媽媽只記得其中有“一線風箏比翼飛,盼望勝利早日來”的詞句。

畢生獻身婦女工作

1948年底,媽媽從冀東回到黨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與爸爸團聚。組織上安排她到黨校學習。當時正值全國革命即將勝利的前夕,媽媽實在坐不下來學習,很想到基層參加實際工作。主持中央婦委工作的鄧大姐聽說后,把媽媽約到自己的辦公地。鄧大姐和藹地說:“你想做基層工作,愿意做個婦女干部嗎?你知道,中國的婦女姐妹受三座大山的壓迫最深,為婦女謀解放是婦女干部神圣的使命。”大姐的話使媽媽感到內心一股激情在涌動,從小飽受的封建壓迫,媽媽怎能忘記呢?鄧大姐就像看到了媽媽的內心世界,接著說:“我們現在正在籌備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非常需要你這樣的女干部,你就到中央婦委來吧。”從此,媽媽走上了婦女工作崗位,一干就是50個春秋。

1949年7月20日,《新中國婦女》雜志在北平誕生了,這是當時中國大地上唯一的全國性婦女刊物。媽媽從創刊起干到1966年,從雜志編輯到擔任副社長、社長。她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才華,奉獻給了婦女宣傳戰線。

小的時候,媽媽在我們眼里,總是工作,工作。還常常外出采訪啊,調查啊,時間很長很長。作為母親,她很少帶我們去公園、商店。倒是性情活潑的爸爸,工作之余總愛帶我們沿故宮筒子河散步,逛舊書店。媽媽的敬業進取精神贏得了爸爸的尊重,他時常半開玩笑地對我們說:“媽媽是咱家的‘女皇’,大家都要聽她的。”話語里透著他對媽媽的敬重和理解。

她牢記鄧大姐的教誨:“要想做好婦女工作,首先要熱愛婦女姐妹。”媽媽在主持《中國婦女》雜志的十幾年中,堅持以為婦女服務為準繩,想廣大婦女所想。急廣大婦女之所急。

60年代,黨內存在的說假話、說套話的不良風氣,也影響到婦女雜志的文章,讀者不愛讀。媽媽組織全社同志進行討論,解放思想,打破框框,針對婦女群眾普遍關心的婚姻、家庭、工作之間的關系,在刊物上展開了“女人活著為什么”的大討論,吸引了廣大讀者。刊物內容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發行量從40萬份直線升到90萬份,《中國婦女》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四大刊物之一。

盡管“女人活著為什么”的討論后來被陳伯達說成是“離開了唯物主義和階級分析的錯誤現象”,盡管辦刊的全部辛勞與功績在“文革”中都成為“修正主義路線下的罪孽”,但在媽媽心中始終沒有改變的是熱愛婦女事業、為廣大婦女服務的初衷。1998年媽媽去世前兩個月,在醫院她還為迎接《中國婦女》創刊60周年題寫了“了解婦女的思想,做婦女的知心朋友;提高婦女素質,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的題詞。

在爸爸離開我們之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狂飆席卷而來。5月23日,對于媽媽來說無異是天塌地陷的一天。我們的爸爸田家英不堪忍受江青、陳伯達之流的迫害,在這一天含冤棄世了。

下午,中央三人小組來到中南海永福堂爸爸的住處,突然向爸爸宣布停職反省,交出全部文件,立即搬出中南海。從下午到晚上,媽媽都在幫助爸爸清點文件,直到午夜12點,戚本禹打來電話,盛氣凌人地要爸爸到西樓去簽字。爸爸摔掉電話筒,氣憤地對媽媽說:“戚本禹好神氣,他算什么東西?我就是不去簽字!”這一夜,爸爸徹夜未眠,他給媽媽留下最后的話:“我的問題是江青、陳伯達陷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不相信這些人會有好下場!”

由于爸爸是“文革”中最早定性的“彭、陸、羅、楊反黨集團”骨干成員,媽媽很快受到株連,成為婦聯機關領導成員中第一個被揪出來的“走資派”。媽媽被推上批斗臺,大帽子一頂一頂朝她頭上扣過來,黑白完全顛倒了,根本容不得她分辯。

1966年8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點了媽媽的名。從此,批斗接踵而至,媽媽幾次被拉到北京市和中直系統萬人批斗大會上挨批。接著便是勞改和體罰,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對媽媽凌辱和謾罵。一次,在寒冷的冬天,機關專案組組長看見媽媽正在用鐵筒往三樓辦公室提煤,突然對她大吼:“勞改還戴什么手套?真是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摘掉!”一邊罵,一邊奪過媽媽的手套丟進垃圾箱。冰冷的鐵提把在媽媽的手上勒出深深的印痕,可媽媽一聲不吭,咬緊牙關。

“文革”最初的幾年,我們很難理解家里發生的一切,當我們得知父母犯的是反黨反毛主席的錯誤時,驚駭、怨恨、困惑時刻籠罩著我們。媽媽在我們的眼里失去了往日的威嚴,我們經常用異樣的神情和口氣對待她,甚至不再喚她“媽媽”。

然而,媽媽把一切波瀾都壓在心底,“文革”中,她從來沒有向我們吐露過半句苦衷,反而悄然地盡其所能地呵護著我們。她把挨斗時掛的大牌子藏在褥子最底下,生怕我們看到受刺激。吃飯時,她一天三頓吃窩頭,卻把那個年代有限的白面留給我們。

1968年,我們姐妹先后下放農村。沉到社會最底層的人生磨練,使我們從“革命”的狂熱中漸漸冷靜下來。1972年的春節,與媽媽分別三年的我們帶著對母親的思念和在那個年代總也去不掉的惶惑,來到河北干校。車到衡水,我們一下子就望見站臺上有個身著干校特有的灰棉背心、頭戴藍格頭巾的老人,她那蒼老黑瘦的臉告訴我們,她就是飽經苦難的媽媽。自“文革”以來深埋在心底的結怨,涌動成交集的百感,我們緊緊盯著媽媽,不知如何開口。“小英,二英,你們來啦。”是媽媽先招呼了我們。“媽媽!”我們撲了上去,瞬間,隔在母女間的冰層一下子溶化了……

多少年后,我們才理解了“文革”中的媽媽,作為一個母親,她的心靈上承受了雙重于男同志的沉重壓力。“文革”后,媽媽和我們講述往事時說過:“‘文革’中有時折磨得人真是死去活來,但我從未想到過死。你們已經沒有父親了,我不能讓你們再沒有媽媽。何況你們的爸爸留下了遺言,相信不會冤沉海底。”

“日暮趕路不停留”

1983年,媽媽率先響應落實黨的干部退休制度,從全國婦聯黨組副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離休后的媽媽雖然當選為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但她因多年嚴重的哮喘病和“文革”中勞改體罰造成的腰骨損傷,不能過多地參加政界的各種活動,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家里。

媽媽生活非常規律,早起晨練,習字潑墨,看書寫東西,按時收聽廣播……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條。她身患多種疾病,但始終沒有雇人照顧,堅持自己做飯洗衣。她說,干點家務是一種體力鍛煉。

媽媽曾長期做婦女工作,進城后一直住在中南海,特有的經歷和條件,使她和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婦女界的老大姐都有過較多的接觸和交往,尤其和帥孟奇大姐、康克清大姐關系親密,感情融洽。大姐們獻身于民族和婦女解放事業的崇高精神感染、激勵和陶冶著媽媽的心靈。將老大姐們的生平思想留下來,使她們的精神風范永遠成為婦女干部和青年一代學習的楷模,成了媽媽晚年的心愿。

在媽媽離休后的15年間,她與原全國婦聯副主席羅瓊等同志協作,編輯出版了《蔡暢、鄧穎超、康克清婦女解放問題文選》、《鄧穎超革命活動70年大事記》、《我們的好大姐蔡暢》、《模范共產黨員帥孟奇》、《女界文化戰士沈茲九》等書;審閱修改了《鄧穎超傳》、《黨的好女兒章蘊》、《中國婦運史》等書。豐碩的果實,成為她晚年對中國婦女運動極有價值的新貢獻。

為爸爸編書寫傳,也是媽媽晚年的一大心愿。爸爸在毛主席、黨中央身邊工作了18年,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堅持真理,和惡勢力做斗爭,他不愧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在媽媽的主持下出版了《田家英文集》、《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這些書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也使媽媽感到極大的慰藉。

1988年元旦,離休5年的媽媽在日記本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已是離休未敢休,日暮趕路不停留。愿將精神留后代,代代相傳永不丟。”詩言志,這正是媽媽晚年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

奔向大海

媽媽一生淡泊名利,到了晚年更是生死超然。

1992年7月12日,鄧穎超大姐去世后,報上公布了大姐的遺囑“五不要”。媽媽感慨地說:“鄧大姐身后都不開追悼會,不保留骨灰,像我這樣的普通干部就更是什么都不要了。”在這天的日記里她寫道:“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將來連悼詞也不用寫,我什么都不要。我這個老共產黨員只有為黨工作的權利和義務,其他別無所求。”

1998年12月15日媽媽與世長辭。媽媽對于身后事,生前唯有一個心愿,是把骨灰灑到廣西大地,融入江河,流向大海。媽媽曾多次到廣西考察、養病,同那里的婦女姐妹結下深深的友情。媽媽曾對我們講過:“那條美麗的邕江通向蔚藍的大海。我害了一輩子哮喘病,每年冬季來到海邊,我感到心胸舒暢。我喜愛大海,也喜愛廣西的姐妹們,我愿將來永遠和大海在一起,和廣西的婦女姐妹們在一起。”

1998年12月26日,我們手捧著媽媽的骨灰,最后一次伴媽媽南行,來到美麗的邕江。“星島”號旅游船——這艘南寧會議期間毛主席乘過的游艇,載著我們向清秀山駛去。廣西的同志都說:“有緣啊!當年毛主席坐的船,肯定你們的爸爸也在船上。他們來接大姐了!”是啊,天上人間,爸爸已等了媽媽32年,他們有多少話要傾心述說。

天蒙蒙,水天一色;船緩緩,別情依依。媽媽去了,她奔向了大海。大海的濤聲仿佛永遠在歌唱,贊美著媽媽奮斗不息的人生。

(責任編輯 文 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第五页|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高清毛片|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91青草视频|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免费国产福利|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二区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国产va免费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免费aa毛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女人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内黄色精品| 婷婷六月天激情|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视频一区亚洲| 亚洲综合第一页|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区|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18在线|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久久国语对白|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综合色天天|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日本三区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