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恰是中國龍年,公元千年與龍年相逢,三千年一次,對于以“龍的傳人”自謂的炎黃子孫說來,自然視之為喜上加喜。在這個當口,筆者有幸于不久前出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上海主辦的“龍文化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聆聽數十位學者談龍,頗受教益。今不避鸚鵡學舌之嫌,摘其要者,奉獻給未能與會之讀者。
由來已久的龍崇拜
龍的形象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但是,近代生物科學告訴我們,當今人們心目中的那種形象的龍,自地球有人類以來就不曾有過。它與地質年代中生代曾經繁盛并滅絕的恐龍是兩碼事。
學者們認為,龍的起源與發展,是與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大致同步的。而且龍和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樣,是多源的又是歸于一統的。
近十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距今8000年黃土堆塑的北方(阜新)查海龍、距今6000年蚌殼擺塑的中原濮陽龍、距今6000年卵石擺塑的南方(黃梅)焦墩龍,以及許多帶有龍圖像陶器的出土,都證明了中國在史前時代的若干文化區系,已有了對龍的崇拜。
殷商時代是中國古文明的最重要的成熟期,龍字在甲骨文中的反復出現,可以證明龍的概念已在這個時期形成;出土的青銅禮器、玉禮器、漆器上的龍紋裝飾,又證明了龍的形象這時已趨于定型。
龍是多民族結合的標志
龍崇拜源自圖騰崇拜。
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原始人認為,自己的民族都源于某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為圖騰。圖騰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民族的保護者。”美洲和澳洲大陸的先住民族大多數都以動植物作為氏族的圖騰。我國上古的先民也不例外。他們從漁獵生活過渡到農耕放牧時期,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又微乎其微,在人的生存主要是依靠自然界恩賜的情況下,極易對某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產生精神崇拜,相信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給本氏族消災降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昔者,黃帝氏以云記,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神而火名;共工氏以水記,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記,故為龍師而龍名……”這里所說的云、火、水、龍,就是不同氏族的崇拜物。
有的學者認為,在中國,華夏形成之前,各部族的圖騰形形色色,或為蛇,或為鳥,或為牛,或為馬,或為犬,或為魚,而以炎帝部族的“人身牛首”,黃帝部族的“龍首人身”的影響最大,而神話傳說中,早于炎帝和黃帝的最偉大的兩位英雄──女媧是“人頭蛇身”,伏羲是“蛇身人首”。這說明龍、蛇在原始先民的觀念中,具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聞一多先生說:“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族團兼并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族團,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知道的龍了。”
直至今日,神州廣袤的大地上,各族人民中都保留著幾乎相同的龍崇拜:彝族傳說中造人的女神賽依列是龍的女兒;壯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喜歡舞龍,苗族、土家族、傣族舉行龍舟賽,白族、納西族有龍王廟會,哈尼族、基諾族等祭龍樹和祭大龍,獨龍族則以龍區分12個節令……
龍的社會角色的演變
最初的龍主要是“自然崇拜”的產物,至夏商周三代,龍還只是被視為能興云雨、利萬物的靈物。人們或把麟、鳳、龜、龍合稱為“四靈”,或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視為四方之神。
隨著秦帝國的建立,人民自己塑造的龍,竟變成了封建帝王權力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秦始皇宣布自己是龍的化身,被稱為“祖龍”。接著漢高祖劉邦也自稱是龍所感生,于是,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龍”字逐漸為皇室所壟斷。
南宋元明清帝王對龍的壟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竟下令規定“龍”的使用范圍,禁忌重重,把龍抬到嚇人的地步,借以愚弄人民,鞏固其封建統治。
封建社會造龍運動達到無以復加程度的最好證明,是北京的故宮。據有人統計,僅故宮太和殿內外的龍紋、龍雕塑等各種形式的龍,即有13844條之多。這里成了龍的海洋,龍的世界。
這就是龍被封建統治者霸占、龍文化被封建統治者玷污的一段歷史。
但是,有的學者指出,盡管歷代封建統治者通過各種措施,限制民間使用龍紋特別是黃龍,民間的龍文化并沒有因此而消失,在皇宮之外的社會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的心目中,多種形象的龍仍在活動著,形成了宮廷龍與民間龍并存的局面。在民間信仰中,把龍視為祥瑞的傳統看法,一直被保留下來;以龍命名的山川、河流、城阜、村莊,不計其數;農歷十二生肖中的龍、蛇(小龍)不被更換,誰也就無法剝奪平民百姓占有的資格;至于賽龍舟、舞龍等普天同樂的活動,更是由古至今連綿不絕了。
帝王壟斷終于隨著帝制的消亡而消亡,龍卻留了下來,還龍于民。留給今人的任務是:剔除龍文化中的糟粕,發揚陽剛威武、騰飛圖強的龍的精神。
龍文化研究的意義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創造,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龍文化融化在民族的意識中,融化在大眾的民俗中,又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民族意識的認同,是一種潛在的凝聚力。即便是漂泊海外的游子,仍愿意以龍作為自己的標志,想到龍,團結自強;想到龍,心向祖國。
有的學者則從龍文化的形成,闡發研究龍文化的意義。說中國龍的復合形態,是中國人運用綜合思維對多種動物進行兼容并蓄的成果。中國人的文化兼容心理和綜合思維創造了中國龍的獨特形態,所以可以說兼容與綜合是龍文化的主體精神,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研究它,發揚它,對中華文化在新的世紀的繼續發展,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