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戰爭
影片《童年的風箏》勾起觀眾對半個多世紀前爆發的抗日戰爭的回憶,影片沒有在銀幕上再現那場規模浩大、千軍萬馬、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沒有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拼死格斗的撕殺情景,而是通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三丫的眼睛來觀察這場血腥的屠殺;崗樓林立、日寇逞兇,三丫為揀回斷線的風箏,無意之中親眼目睹了五叔等八路軍交通員被集體槍殺;三丫不小心撞翻了瓦罐,驚動了行兇的"撥浪鼓叔叔",使奶奶乘機鏟除了這個叛徒;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奶奶被漢奸槍殺、姐姐遭偽軍毒手、為八路軍通風報信的姐夫在槍戰中壯烈犧牲……
三丫出生在一個風箏世家,祖傳的手藝,以糊風箏賣錢謀生,片中多次出現風箏引出的故事情節:野外放風箏、半夜揀風箏、劈蔑糊風箏等細節,風箏成了貫穿全片的主線,推動劇情發展,反映人物個性,不僅好看,而且耐看,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風箏,是那樣的漂亮,風箏在影片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道具,既是美妙的工藝品,更是富有寓意的象征物,表現
老百姓渴望和平幸福,反映童心,盼望風箏能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晴朗的天空,內涵豐富而深刻,讓觀眾回味無窮。
《童年的風箏》雖然是一部兒童題材的故事片,但它所容納的內容,遠遠超出兒童的范疇,要人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讀者 陳紹謨
第一次看《小花》
看電影《小花》那年我才七歲,剛上小學一年級。18年的日子過去了,可現在想起來,就像發生在昨天。
那時我家住在軍區大院,每逢周二、四、六的晚上,大院禮堂都要放映電影。終于謝晉導演的《小花》就要上映了,可由于第二天要上學,爸爸媽媽就是不肯帶我去看,把我鎖在家里,徑自去了。
我怎么能呆在家里呢!等爸爸媽媽走了以后,我打開窗戶跳到院子里,三步并兩步跑到了禮堂。
禮堂門口早已排成了長龍,門口秩序有點亂。我拉住一個叔叔的袖子,"混"進了電影院。
電影晚點了。等了好一會兒直到電影演開了,我的心才放下來。因為害怕被父母看到。其實當時電影院燈光很暗,觀眾滿滿的,小孩又多,哪有那么容易被他們發現呢?
以后的一個半小時,我站在安全門口的布簾后,眼睛死死盯住銀幕,一動也不動:威武英俊的永生,美麗純樸的小花,以及為救小花英勇犧牲的何翠姑,這些英雄人物讓我幼小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腦海里不斷出現小花在行進的部隊中焦急地找哥哥趙永生;何翠姑為救傷員(永生)把膝蓋當腳,跪著上石梯,把膝蓋都跪爛了;還有翠姑抱著受傷的小花被敵人的子彈打中,慢慢倒下的情景……久久不能入睡。
后來又看了幾遍《小花》,并很快學會了片中兩首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但第一次從家偷跑出去看小花的情景沒有隨時光的流逝而消失。
讀者韓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