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穗生
摘吾腎臟救吾妹
36歲的方雙桂女士躺在病床上,突然睜開雙眼,恰似剛從夢中醒來,掙扎著想坐起來。這可急壞了站在一旁的護士小姐,連忙按住她,勸告說:“你千萬不要亂動,別把你姐姐送給你的腎弄壞了。你看,導尿管里流出了小便,積滿了一大袋,移植腎已在起作用啦!”“我想看一下姐姐,她現在好嗎?”方雙桂一雙企盼的眼睛望著護士。“我好得很。”躺在相鄰病床的姐姐方雙園笑著說:“我擔心給你的腎救不了你,一直盯著你看,現在尿液不停地一滴一滴滴下來,我放心了!”“姐姐,您真好!”方雙桂再也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這是一對雙胞胎之間腎移植手術后不久,姐妹供受者在病房里的一幕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對話。不到1個月,姐妹倆手挽手地痊愈出院,以后方雙桂逢人便說,我媽媽給了我第一次生命,好姐姐給了我第二次生命。1999年1月武漢同濟醫院為一對同卵雙生姐妹間施行腎移植成功,這一消息實在令人振奮。
也許有人會問,器官送別人,自己怎么辦?從生理角度上來講,這是沒問題的。因為人體內有的重要器官如腎和肺都是成對的,其實,一個腎或肺已足夠維持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另一只送給別人,等于送人一條命,不會給自己帶來損害。有的器官體積很大,如肝臟,肝的再生能力很強,切下1/3移植給他人,供受雙方都能具有足夠的肝功能;胰腺也一樣,移植節段胰尾亦足矣。所以活體器官移植,從總體上來說:供者無損,受者有益。
短短歷史鑄輝煌
回憶起器官移植的發展史,人類首次器官移植成功,就是始于活體同卵雙胞胎間的腎移植, 1954年在美國波士頓,莫萊醫生為同卵雙胞兄弟之間作了腎移植,首次獲得長期存活,翻開了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的第一頁。1956年,同卵雙胞姐妹依地絲·海爾姆和旺達·佛斯脫間作腎移植,兩人在術后各自結婚生子,共有5個,依地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作母親的腎移植長期存活的受者,給社會和醫學界極大的鼓舞。
同卵孿生同胞間腎移植的成功確實令人興奮,可惜機會太少。為了適應大量病人的需要,莫萊醫師堅忍不拔,繼續努力開拓供體來源,在短短的幾年內,他連闖兩關。1959年,為非同卵同胞間做腎移植。1962年,他毅然采用新鮮尸體腎,為一個與供者生前素不相識的病人做移植,獲圓滿成功。他為器官移植立下了不朽功勛,確立了兩大器官供應來源。一是活人,主要是血緣親屬:同胞和父母,也包括無血緣關系的配偶;二是新鮮尸體,主要是腦死亡者,這兩大渠道沿用至今,覆蓋全球。
不同國家一樣情
器官移植,應當選用何種供體,是活體還是尸體?這一點,不同國家、地區有所差異。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已建立了尸體器官捐獻法規,每人佩有器官捐贈卡,人們對死后尸體如何處理不甚關心,火化了事。所以,大多數器官移植都以尸體器官為主。同時,只要條件合適,也積極提倡親屬活體無嘗奉獻,但活體移植只占總數的30%。
亞洲親屬活體器官移植非常盛行,有的還占有絕對優勢。據有關資料統計,日本1 244位腎移植中,活體供腎移植836位,約占70%;馬來西亞326位腎移植中,全部為活體供腎移植;印尼89位腎移植,活體供腎移植為86位;菲律賓379位中,350位為活體供腎移植。另據韓國1996年統計,941位腎移植,活體供腎移植占98.2%。
肝移植情況,日本的活體親屬肝移植歷來占世界首位,1988年12月,全球521位肝移植中,日本京都醫科大學約占300位,受者與移植肝存活率分別為82.7%和80%。活體供肝移植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比較明顯。我國臺灣省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自1993年始施行44位肝移植,活體供肝占20位,供、受兩者全部存活。筆者于1998年到該院參觀,親眼看到即將痊愈出院的受肝兒童,身心健康、精神煥發,生龍活虎,給我以極深印象。同年,該院肝移植代表團應邀訪問我院時有一張幻燈片,片中有20對受肝兒童與其供肝父母,歡聚于該院大廳拍照留念,那些受肝兒童,坐在父母膝上,個個手舞足蹈,父母精神高昂,笑容滿面。
我國大陸選用供體情況如何呢?由于大陸人民傳統觀念比較濃厚,家庭結構復雜,成員眾多,意見難以一致,因此,器官移植還是以尸體供者為主。我國大陸腎移植已達24 000余位,而親屬腎移植以武漢同濟醫院為最多,但也僅22位,大陸全境不滿30位。活體肝移植才起步,迄今只有2位,第一位是1995年,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一肝癌患者施行肝部分移植,供者為配偶,手術成功,患者術后12天死于心跳驟停。第二位是1997年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所施行的為一位親父供肝左外葉移植給女兒,治療先天性膽管囊性擴大所致的膽管炎和晚期肝硬化,迄今已1年10個月,父女雙雙都健在,為我國親屬供肝移植顯示了一個美好前景。我國大陸親屬供器官移植也有自己的特點,即脾移植治療嚴重血友病A。而我國親屬供脾移植自1989年起共作8位。我院有6位(供脾者親母4位,親父2位)移植脾均顯示有功能,其中最好1位已9年,患兒已上學,生活一如常人。他駕騎自行車自如,無自發性出血,是世界上最佳最長的紀錄。國外僅有1位,系親父供脾,植于1967年,術后4天,移植脾破裂而切除,此后再無續做。
愛心所至金石開
從長期效果來講,是活體供器官好,還是尸體器官好?回答是活體供者移植好。因為從免疫學角度來說,同種器官移植術后一定會發生各種排斥反應,它可摧毀移植器官,導致失敗。而排斥反應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主要決定于遺傳基因中HLA(人類白細胞抗原)位點的差異,如果供、受兩者的HLA 6個位點全部相符,遠期效果較好。6個位點錯配越多,效果越差。如果活體供、受雙方有血緣關系,6個位點容易全相配。無血緣關系的尸體供、受者之間的HLA位點,錯配幾個是極為常見的,所以療效較差,即使全配合,也還有組織相容性抗原等其他未知因素會影響移植效果,所以,尸體供器官移植結果總要差一些。奇怪的是,非血緣關系的配偶間供受器官,雖兩者HLA難以相配,遠不如有血緣之間的相配,結果應近似尸體移植。但事實上恰恰與這一理論相反,所有文獻資料都表明配偶活體移植結果,近似血緣關系的活體移植,遠較尸體為好。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至今專家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我無意妄加猜測,一種浪漫主義的猜想,認為這是“愛情”的影響,“愛心所至,金石為開”,天公甘為情人們作美,一旦相愛,器官相送,救卿一命,永結同心,白頭到老,家庭美滿,這難道不是愛神的著意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