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紅
在兒童的心理咨詢中,十之八九的家長都會抱怨:“這孩子就是不聽話,太任性了!”孩子任性是天生的嗎?
任性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品質,是指凡事以我為中心,全然不顧周圍環境和客觀條件,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勸告,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個性固然與遺傳因素有關,但更多的是受后天環境影響。父母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孩子的任性往往都是家長自己一手“栽培”出來的。如何避免和改正孩子的這種不良品質,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家長借鑒:
從小抓起,防患未然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良好的個性應從小培養,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況且就這一個孩子,因而對其有求必應,過分遷就和縱容。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唯我獨尊、想怎樣就怎樣,分不清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不合理要求,一遇到不能滿足的事就大發雷霆,以此示威、抗議,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這樣就逐漸形成以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個性。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在滿足孩子基本生理、心理需要的前提下,父母就應有意識地拒絕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例如不隨便給孩子買零食和玩具,說好只買一件就絕不答應再多買一件的要求,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講規矩,守紀律”,知道自己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有所約束。當然,至于買什么(玩具汽車還是火車,要紅色的還是綠色),不妨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選擇,決定取舍,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是非分明,正確引導
幼兒時期,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此時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至關重要。家長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應有簡單的評價,好的行為要及時肯定、鼓勵,不良行為要立即教育、制止。心理學上有這樣一條原理:一種行為,無論好壞、正確與否,只要它發生后受到了人們的贊揚和獎勵,便會得到強化,以后就容易形成習慣而經常出現。如果孩子死磨硬纏或是大哭大鬧能使家長妥協,他就會慢慢發現這一招還真靈,便會一次又一次地故伎重演,周而復始地施展自以為是的“本領”。等到孩子的任性根深蒂固時,再想糾正難度就大多了。
對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要堅持說理的方法,讓孩子知道為什么不可行,或者有意轉移他的注意力,從原有的想法中解脫出來,主動放棄不合理的要求。
堅持原則,態度一致
有些家長在自己高興的時候,常會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包括一些無理要求,而當自己心情不好時,卻拿孩子做出氣筒,就連正當的要求也不予考慮,這樣容易使孩子沒有是非標準,還會使他產生抵觸情緒:“上次你都答應我了,這次也得同意!”還有的家庭,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爸爸說不行,媽媽卻在一旁求情:“就依他這一次,下不為例。”這樣做,也會慫恿孩子堅持不合理的要求,而且以后設法鉆這種“空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妥協。
因勢利導,以理服人

有的家長與孩子缺乏溝通,拒絕孩子無理要求時態度很蠻橫,“我說不行就是不行”,不說明道理,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僅不能使孩子的任性行為有所收斂,反而會受到逆反心理的影響而變得越發不可收拾。家長應分析孩子任性產生的原因,經常向孩子表示自己愿意與其談心,了解他的思想和情緒,然后進行有理有據的疏導。
隨機應變,健康成長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認知領域、活動范圍逐步擴大,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獨立性、自尊心逐漸增強,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這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必然規律。父母此時不可以孩子不聽話為由加以斥責,而應加強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感、興趣、愛好等,并積極引導,培養孩子懂禮貌、守紀律的好行為,使他既具有團結協作精神,又不乏獨立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