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娥
長期以來,分娩所承受的恐懼、孤獨和疼痛,是身為人母的婦女痛苦而難忘的經歷。從懷孕的第一天起,喜悅和憂慮幾乎像雙胞胎一樣,無時無刻不侵擾著產婦的心田。
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產科醫生開始探討一些新的分娩模式,從生理、心理上減輕產婦的痛苦。愛爾蘭都柏林國立婦產科醫院倡導了一對一的護理,每位孕產婦從入院開始到孩子出生,均由一位助產士全程照顧。美國的克勞斯醫生倡導了導樂(doula,希臘語,原意為一個婦女照顧另一個婦女)陪伴分娩的模式,由一位具有生育經驗的婦女陪伴孕產婦,特別是在分娩過程中持續地給產婦以生理、心理和體力上的支持。
不管是一對一的護理還是導樂陪伴分娩,其性質都非常相似。即由陪伴者和親屬陪伴在產婦的左右,適時向產婦講解分娩的過程,密切觀察產程進展。陣痛時給予產婦舒適的撫摸,以減輕疼痛;間隙時指導產婦放松,鼓勵她進食;解釋產程中每一階段所發生的情況,表揚產婦所取得的良好進展,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痛了吧”、“輕輕吸氣”、“用嘴呼氣”、“太好了”、“再來一次”、“看著我”、“對極了”、“你真偉大”、“寶寶胎心很好”、“放心”、“我給你按摩”等,這些親切的語言、真摯體貼的態度,可使產婦徹底放松,在充滿熱情、關懷和鼓勵的氣氛中順利分娩。多年的對照研究證實,這種分娩方式可使剖宮產率下降50%、產程縮短25%、產鉗助產率減少40%。
1985年,我院開始了康樂待產的嘗試。我們允許孕婦從進入待產室開始,就有一位親屬陪伴在身邊,直至宮口開全進入產房。這改變了過去一道門隔開“牛郎”、“織女”,丈夫在門外團團轉,產婦在門里哀哀哭的分娩模式。10多年的觀察證實,親屬的陪伴能減輕產婦的焦慮,緩解其緊張情緒,縮短產程,產時、產后出血減少,而且有利于夫婦的感情交流。
但我們也發現,有些陪伴者沒能給產婦持續的支持。有30%的丈夫不能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行為,隨著產程的進展,他們比產婦還要急躁和恐懼,反而加重了產婦的緊張情緒,使她們對分娩失去信心。因此,1996年4月起我院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了導樂陪伴分娩。凡自愿要求導樂陪伴分娩的產婦,在宮口開3厘米后進入導樂分娩室。分娩室內除一位親屬外,還有一位既有分娩經歷又有工作經驗的助產士陪伴,對產婦提供持續的生理、心理和體力護理,直至分娩結束。分娩室內設有休息床、產床、空調、沙發、電視、衛生間,環境十分溫馨。
三年來我院共開展導樂陪伴分娩500多例,與傳統的分娩模式比較,這些產婦的產程平均縮短近2小時,產后出血量與手術產率明顯降低,產婦的滿意率達98%。90%以上的產婦認為分娩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可怕。可見,導樂陪伴者給予了她們意想不到的幫助。當然,導樂陪伴分娩只是一種特殊的護理措施,有6.5%的產婦仍需剖宮產的事實并不能因此而改變。
1996年,國際母嬰安全技術磋商會強調了產程中的“陪伴”。今天的導樂陪伴分娩,就是一種新的安全分娩護理模式。可惜的是,目前它尚未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孕產婦根本沒聽說過導樂陪伴分娩,或認識很膚淺;很多醫療單位條件有限,無法設置導樂陪伴分娩室;導樂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也有待進一步加強與完善。但是,這種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是產科發展的趨勢,必將得到逐步重視。我們深信,一旦人們充分認識了導樂陪伴分娩技術的優越性,就會有更多的準媽媽主動接受這一服務方式,經歷一個健康而愉快的分娩過程,更多的小寶寶將在充滿愛的氛圍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