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捷
最近,我在門診遇到兩位胃病患者,一位是出租車司機,依靠貸款買了一輛車,自感生存壓力很重,一心想多掙些錢盡早還款,因此,天天給自己加班加碼,常常超時工作,加上一日三餐極不正常,最終導致舊病復發,胃鏡檢查時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有一個巨大的深度潰瘍。另一位是青年女性,因家庭感情糾紛,整日郁郁寡歡,茶飯不思,情緒極為低落,不久出現胃痛癥狀,數日后又發生消化道出血,經檢查后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這兩個例子很有典型意義,說明消化性潰瘍與精神因素有關。情緒緊張、焦慮、恐懼、心理沖突等各種不良的心理狀態都可引起體內一系列內分泌、免疫功能、神經生理的變化,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對胃或十二指腸壁引起自身消化而形成潰瘍。此外,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還與遺傳、環境、社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有關。據統計,如父母有消化性潰瘍,其子女的發病率相對高于普通人群;平時有過多地喝咖啡、濃茶、烈酒,或進食太快、太燙、太冷,或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的人容易誘發潰瘍;因骨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等原因過多地服用阿司匹林、炎痛喜康、消炎通等解熱鎮痛藥的人也容易患消化性潰瘍。從總體上來說,潰瘍病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中青年為多,而胃潰瘍以中老年人為常見,前者的發病年齡要比后者平均年輕10歲。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常見的癥狀就是上腹部疼痛。這種疼痛有反復周期性發作的特點,許多“老胃病”患者都有這種體會,每年當季節改變,如秋冬、冬春交替時,潰瘍病就容易發作。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的疼痛與飲食關系密切,一般以餐前的饑餓痛和半夜痛醒為特點。如出現持續性疼痛,則要警惕潰瘍穿孔、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等嚴重情況。
潰瘍病的治療有一定的程序。只有規范的治療,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不少患者吃藥數天,待癥狀好轉一些或暫時消失就擅自停藥,治療不徹底,導致反復發作,故在確診后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治療。對普通的消化性潰瘍,現在醫生常用的藥物有“泰胃美”,口服,每日2次,每次1粒(400毫克)。胃潰瘍者需連用6個星期,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者需服4個星期。
有些潰瘍病的患者,近日內出現反酸、噯氣、上腹部隱痛等不適癥狀,但一時不能確定是否為潰瘍病復發所致,也可口服“泰胃美”,每日1~2次,每次1粒,時間為1~2星期。但如果用藥后癥狀仍無明顯好轉或反而加重,甚至出現新的其他癥狀時,應積極配合醫生作相應的檢查,明確疾病性質后,方能對癥下藥。此外,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胃內往往還寄生著一種致病的細菌——幽門螺旋菌,這種細菌與分泌過多的胃酸“狼狽為奸”,共同導致潰瘍的發生,因此,在治療潰瘍的同時,還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加服根除幽門螺旋菌的藥物。
總之,消化性潰瘍患者,只要自身重視,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保持健康和樂觀的心態,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相信其生活質量仍將是十分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