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忠 蕭樹東
潰瘍病,即消化性潰瘍,一般是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多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因此,也稱為球部潰瘍。據統計,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有1/10~1/4的人出現過潰瘍出血并發癥;用一般藥物治療愈合的潰瘍,每年復發率達50%~70%。可見,消化性潰瘍具有復發率高、常并發出血等特點,所以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和出血是醫生和患者的共同愿望。
消化性潰瘍如何形成
顧名思義,消化性潰瘍是被自身胃液“消化”而形成的。我們知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某些條件下,這些成分成為侵襲胃壁的主要因素。而胃蛋白酶需要胃酸的幫助才能發揮作用,可見胃酸更是一名導致潰瘍的“首犯”。1910年,有學者提出“無酸,便無潰瘍”的觀點,這種觀點曾是大半個世紀以來治療潰瘍的指導原則。
1983年,澳大利亞兩位學者首先從胃粘膜中培養出幽門螺旋菌(簡稱Hp),并將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聯系起來。大量的研究已顯示,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侵襲因素,它既能破壞胃、十二指腸粘膜的正常防御機制,還能增強胃酸分泌,從而誘發潰瘍發生。因此,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把“無酸,便無潰瘍”的觀點改為“無酸、無Hp,便無潰瘍”。Hp感染與胃酸一樣,也是一名導致潰瘍的“要犯”。
潰瘍病患者因患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長期口服一些對胃、十二指腸粘膜有損害的藥物,如治療關節炎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吡羅昔康等),就會誘使潰瘍復發,或阻止潰瘍的愈合,促使出血等并發癥發生。
此外,其他如吸煙、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都與消化性潰瘍發病有關。它們通過復雜的機制,能削弱胃、十二指腸粘膜的防御功能,增加胃酸分泌,參與潰瘍形成和使之加重。
根除Hp──預防潰瘍復發的關鍵
要預防潰瘍病復發和出血,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情開朗,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和焦慮;要盡可能戒煙,盡量避免或減少喝酒、濃茶、咖啡以及某些能刺激胃酸分泌的飲料。應該盡量避免長期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因為這些藥物對胃粘膜有損害。如確因病情需要長期服用,應該經常檢測Hp,如果陽性,則首先應進行根除Hp治療,同時服用一些抗潰瘍藥物。
由于胃酸在潰瘍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80年代,有醫學專家曾經提倡長期服用小劑量能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等,或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等,來預防潰瘍的復發和出血。當潰瘍愈合后,再采用常規治療潰瘍病的一半劑量長期口服(晚上一次口服)作為維持治療。其療程可依據病情而定,短者3~6個月,長者二三年,或更長的時間。這種維持治療可使潰瘍病的復發率由每年50%~75%降至每年25%;潰瘍出血等并發率也會相應降低。但是,這種“維持療法”僅僅是治“標”,而未治“本”,所以一旦停藥,潰瘍又會很快復發和出血。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明,Hp根除后,潰瘍的復發率可降至每年1%~3%。絕大多數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當根除Hp后,潰瘍可徹底痊愈,幾乎不再發生潰瘍出血。因此,目前消化病專家一致主張:所有Hp陽性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不論潰瘍是初發還是復發,不論潰瘍是處于活動期還是緩解期,首先都應該進行抗Hp治療。這也是消化性潰瘍治療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目前,一般都采用三聯療法方案(見本刊今年第二期“查出幽門螺旋菌以后”一文)根除Hp。需要強調的是,Hp根除的標準是指抗Hp治療結束后間隔4個星期以上的檢測結果為陰性。對一些潰瘍頻繁復發、有多次出血史的患者,為了確認Hp已根除,在第一次檢測結果陰性的前提下,最好間隔半年或1年后再進行Hp檢測。當Hp真正根除后,再次感染的機會,每年只有1%~3%。
總之,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減少其復發和并發癥的有效措施,是以根除Hp治療為主,抑制胃酸分泌藥物的維持治療為輔,注意養生,再加上患者與醫生的密切配合。認真做到這幾點,消化性潰瘍就不再是“一旦潰瘍,終身潰瘍”,而是可以得到徹底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