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彰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里, 大家一直不了解斑疹傷寒的病因。直到1909年,有一位叫立克次的醫生,在美國洛杉磯斑疹熱病人的血液中,首先發現了病原體。第二年,他又從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體,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項研究,終于染上了斑疹傷寒而歿于墨西哥城,時年39歲。為了紀念立克次醫生,學者們建議用立克次體作為斑疹傷寒病原體的名字。
立克次體兼有細菌與病毒的特征。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過特制的細菌濾器,而細菌則不能。立克次體則與病毒一樣,也可被細菌濾器濾過。但是,立克次體又和細菌一樣,有完整的細胞壁,而病毒則沒有細胞壁。
與災禍同行
流行性斑疹傷寒(簡稱斑疹傷寒)曾經是致人類喪命最多的傳染病之一。據古醫書記載,斑疹傷寒最早流行于1033年,初發生在一所鄉村寺院中。古時歐洲,戰亂頻繁,斑疹傷寒對戰爭結局的影響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伊始,塞爾維亞平民被迫南遷,遷居后的居民個人衛生狀況極差,結果斑疹傷寒由阿爾巴尼亞傳入,造成大流行。同時得病的有奧地利入侵軍隊,將士死亡不少,死者身上布滿斑疹,如穿外套,令奧軍望而生畏,迫使其推遲了進攻時間。在我國抗日戰爭期間,僅上海一地,每年即有1萬多病例,病死率高達20%。有人說,“斑疹傷寒史就是世界的戰爭、饑荒及災禍史”,這是恰如其分的。
貧窮、骯臟、戰爭、災荒常和虱子聯系在一起。那么,虱子又是怎樣和斑疹傷寒聯系起來的呢?早在1910年,即立克次醫生發現立克次體后1年,他在吸過病人血的虱子中,也發現了同樣小體。原來,虱子吸了病人的血后,立克次體就侵入虱子的腸細胞內繁衍,5日后細胞被脹破,立克次體隨虱糞排出。當虱子遷移至健康人時,虱糞可污染他的皮膚,人被叮咬后又由于搔癢而使皮膚產生破損,立克次體就乘機侵入血液。虱子最喜愛28℃~32℃的環境,當病人發熱,體溫超過37℃時,虱子就由內衣爬出并轉移陣地,侵襲另外的健康人。這種連續不斷地“陣地”轉移,就造成了大規模傳播。
斑疹傷寒不是傷寒
斑疹傷寒與傷寒之間并無親緣關系,后者由細菌引起,而斑疹傷寒則是由立克次體所致。另外,病人發熱的來勢也不同,傷寒的發熱是慢條斯理,漸漸爬到高峰,而斑疹傷寒則來勢兇猛,體溫迅速升到高峰,且邊發熱邊發抖,傷寒則大多沒有這種顫抖。就皮疹而言,傷寒病人皮疹稀少,呈淡紅色,退疹后無色素沉著,斑疹傷寒則為暗紅色,退疹后留有色素沉著。
我們從塞爾維亞斑疹傷寒大流行時的記錄中,可以初步了解到它的主要癥狀。記錄中寫道:“健康人被虱子叮咬后,5~21日即發病。病人溫度急速上升,可達40℃~41℃,發冷,表情沮喪,軟弱無力,頭及四肢疼痛。發熱后第4或第5日,皮膚上出現疹子,先見于肩胛及軀干,后蔓延至四肢、手臂、足背,初為緋紅色,很快變為紫色及深棕紅色,最后為棕色。”我國目前經常不斷發生的是地方性斑疹傷寒,與上述的流行性斑疹傷寒略有不同。地方性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體引起,且不是由虱子傳播,而是由鼠蚤傳遞,由鼠蚤叮咬人而生病。另外,野外工作者可被恙蟲叮咬而得病,恙蟲傳播的是東方立克次體,病人所得疾病稱為恙蟲病。
災后如何防
在發生洪水或地震之后,人們往往只注意維持生存條件,而忽視衛生條件。但是,僅僅有生存條件還不夠,還必須有良好的衛生條件,因為人得病后也會致命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災后除害滅病工作,因地制宜地用殺蟲劑噴灑住地四周。另外,也可用蒸、煮、烘烤等加熱方法,消滅被褥上的虱子及虱卵。在我國寒冷地區,將衣物置于室外(零下20℃至零下25℃)過夜,也可起到滅虱作用。
當然,在必要的時候,給災民注射斑疹傷寒疫苗,以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對抗立克次體的侵入,那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