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春
11號強熱帶風暴襲擊上海的那天,我正在中心擔任總值班。凌晨在得知黃浦江小支流蘭州河決堤后,我們派出了3輛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目的地。
此時,風聲、雨聲、水聲、人聲交織成一片,現場一片緊張忙亂。受災的是河邊地勢最低的一些新村,水幾乎已經淹沒樓房的底層。成批消防隊員、士兵進入受災地救人,而我們的救護車停在近水邊救治傷病員。最先救治的是一位由消防員背來的昏迷男子,我立即給他吸氧。慢慢地,他醒來了,說起災害發生的經過,仍心有余悸:“大約半夜兩點,我被房間里的流水聲驚醒,發現水已經淹沒鞋子。當時,外面一片叫喊聲,但我并不在意,心想最多和前幾年一樣積水到膝蓋深,根本未想到會決堤。我想的只是找木塊把家具墊高,但很快水就漲到了胸部,這時我感到有點不對頭,一開門,涌進來的水一下子把我沖倒。我拚足全身力氣游到門前的樹旁,用力爬上樹后,一陣頭暈摔了下來,幸好來了消防員。”稍事處理后,我就將他送到后方。
緊接著,又送來一位老太,頭上有一創口,被雨水淋得鮮血滿面,我急忙給她止血包扎。聽老太說,當外面一片叫喊聲時她就出去了,此時大水剛從河邊涌來,跟著別人逃生是來得及的。但回家取錢包耽擱了時間,再出來時水深已可沒頂,由身材高大的孫子背著,總算脫離了險境,慌忙中撞破了頭。
以后,傷病員一個接一個抬過來,救治工作非常緊張。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次水災急救。后來,在1998年夏季特大洪災時,從電視中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搶險鏡頭,我深感平時普及有關水災的常識,讓百姓有災害意識,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應該確立可能遇到水災的意識,這種想法并非杞人憂天。我國是一個洪水災害頻繁的國家,且不說我國歷史上1039次洪水災害的損失,就近10年而言,貴州、廣西、江西、四川、湖南、山東、內蒙古、江蘇、陜西等省、自治區均發生過較大水災。1998年夏,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更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這些事實提醒人們,居安思危的意識不可缺少。
其次,夏季、雨季要特別留心天氣預報,因為水災大多發生在這個時節,留心預報可以盡早作些準備。尤其對臺風、暴雨、大潮兩會聚或三會聚的預報更要注意,這樣,就不會像上述中年男子一樣“根本未想到會決堤”了。
第三,家里最好備有應急包和救生衣(圈)。水災突然發生,慌忙時很難尋到合適的救生器材。如果預先準備一個應急包和救生衣(圈),一有險情,就可背著包,拿著救生衣(圈)立即逃生。應急包里應裝有飲用水、干糧、電筒、繩子、包扎繃帶等。若無救生衣(圈),也可用木板之類代替。這些必需品大約可維持二三天生命,對等待救援極有幫助。
第四,對居住地歷史上的最高水位應有所了解,并尋找高于此水位的牢固建筑物、大樹、小山等,這些地方距住處當然越近越好。一旦水災突然發生,應盡力游向安全地帶,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亂游,白白耗費體力或游向更危險處。當然,學會游泳是關鍵。大水一來,掉入水中的可能很大,若不會游泳,危險性必然加大。在救援人員營救時,會游泳者也比較容易得救。另外,還可以學一些對溺水者的救生術,一旦親人或鄉鄰溺水,就可立即進行復蘇急救。
最后,應理智地加入洪水災害保險,一旦受災,可以大大緩解緊張、擔憂心理,對災后重建家園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水災來臨時也不會像上述老太那樣冒生命危險再度進屋取錢包。
當然,對水災的防治是更大的課題。就個人而言,只要有備無患,一旦遭遇水災,就可將損失減少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