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
中醫師看病常會說這個病人“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治病時又常說要“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是人體無處不到的大小通道,內通臟腑,外達全身的皮、肉、筋、骨。但這是很抽象的講法,經絡究竟有沒有形狀呢?
經脈和絡脈統稱經絡。大家都知道,“血”在血管里流通,因而能“行血”的經絡與血管有關:其中經脈與動脈有關,絡脈則與靜脈有關。中醫師搭脈的地方,都有經脈穴位名稱,都是動脈的搏動點;有許多穴位可以針刺出血,稱做“刺絡(脈)”,其實主要是刺淺靜脈。
但是,除了“行血”外,經絡還有“行氣”的功能。針刺治療,最初是以“取血(刺出血)”為主,后來才逐漸發展為“取氣”。經絡能“行氣”,讓人感覺到“氣”的走行,比如針刺時出現酸、脹、麻等感覺,常稱為“得氣”。國內外對經絡現象進行了大量調查,發現在人群中能循經感傳者(對刺激的特殊感覺能沿經絡路線傳導)不少見,這自然已超出了血管的作用范圍。“氣”可意指各種感覺,因此與神經系統的關系也密不可分。
這么說來,經絡既與血管有關,又與神經有關,古人將兩者統一起來看待,確實充滿了睿智。譬如一個病人中風偏癱了,現在西醫說是腦血管意外,也就是腦神經血管病變;在中醫看來就屬于經絡病,病人的肢體癱瘓、僵冷等癥狀,是“氣血不和”、“經絡不通”。假如采用針灸治療,須按經絡取穴,通過針刺直接讓麻痹的肢體出現針感傳導,這是“通經”;讓僵硬的局部活動較為自如,這就是“活絡”。
那么經絡就等于神經加血管了嗎?不。古人描畫出來的成線成行的經絡,是以感覺的傳導部位、病癥的反映部位、穴道的作用部位等為主要依據的,而不同于直接在解剖刀下所見的神經和血管。目前的認識傾向于:經絡是已知的神經、血管等可見結構的未知功能。
當然這還遠不是定論。經絡究竟是啥?人類能不能最終發現實質性的經絡,甚至看見經絡?這是一個巨大的懸念,吸引著無數學者為之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