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春
那天深夜,接消防局來電:上海市長寧區某化工廠發生爆炸,現場情況嚴重,希望盡量多出動救護車,并且特別要帶好防毒面具。
災情就是命令,我們很快駕車向事故現場急駛而去。在距化工廠約2千米處,一陣帶有氯氣味的強風向我們襲來,當時,連眼睛都睜不開。車又開了幾分鐘,我已感到呼吸困難,于是囑司機停車,讓隨車人員全部戴上防毒面具。就在此時,只見前方有一人跌跌撞撞撲了過來,連聲說“快快救我”,接著就倒在了車邊,表情極為痛苦。我們迅速把他抬上車,給他吸了氧,見情況有所好轉,就繼續向目的地駛去。
奇怪的是,此時氯氣味反而明顯變淡了。剛才那個傷病員已清醒過來,他說爆炸時自己還沒有睡覺,聽到聲音后立即出來,知道是化工廠出事了。本想逃得遠一些,不料下風向的遠處毒氣反而更濃,幸好遇到了我們。
說話間,就到了出事現場,只見化工廠炸塌的高爐正冒著濃煙,戴著面具的消防人員不斷向高爐噴水柱,而急救人員都集中在上風向。雖然已是半夜,但現場燈火通明,消防車、救護車、警車擠得滿滿的。在第三個中毒者由消防員抬出后,我即隨車去了醫院。
此時,醫院滿是中毒者,最重的被安排在搶救室,他們大多昏迷,并發中毒性肺炎或肺水腫。較輕的在吸氧,外科病房里則是一些奔逃時引起的外傷者。經了解,這些傷病員對事故性質全然不清,聽到爆炸聲后,只是慌不擇路地奔跑,均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確實,普通市民很少考慮到自己會遭遇化學傷害,但事實上,化學傷害已與地震、風暴、洪水、大火、車禍一樣,被列為最常見的災害之一,這次急救的傷病員就達500多人,可見很多人對化學傷害缺乏認識,更不知道如何防護。
化學事故大多具有難以預測的突發性和受害范圍廣的特點。說其難以預測,就是不能像地震、風暴、洪水那樣可以預報,幾乎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上述那次爆炸就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時。說其受害范圍廣,是因為有毒氣體可在空中隨風迅速擴散,而有毒液體可污染江河水源和大范圍的地面,比一般的火災危害更大。化學毒物大多經呼吸道和皮膚傷害人體,在爆炸區還可直接引起各類外傷。
盡管化學事故難以預測,但人們只要在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就能將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那么,人們該如何面對難以預測的化學事故呢?
1. 嗅到刺激性氣味時,應該馬上想到是不是化學品泄漏。住在化工廠附近的居民以及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化工產品者更要有警惕性。平時,應該抽時間詳細了解化工產品的有關知識,如有什么危害?怎么防護?此外,工作人員應隨身存放一些塑料食品袋、清潔水、繃帶等必需的防護用品。
2. 發生化學品爆炸、泄漏時,毒氣大多呈氣態,人要向“毒源”的上風向安全區轉移,或躲在密閉樓房內。上風向就是風吹來的方向,如果吹東南風,就向東南方轉移。因為,有毒化學品隨風朝下風向吹,上風向就比較安全。注意,應在無風時快速行進,不要迎風而行,有風且刺激性氣味大時暫時躲避。如果距上風向安全區較遠,只能尋找較密閉的樓房躲避,要緊閉門窗,盡可能停留在房屋背風一端,待有毒氣體過后,先打開下風向門窗通風。
3. 為了防止化學毒品吸入體內和沾染皮膚,最實用的方法是外出前用透明塑料食品袋套在頭上,在口鼻處開洞,用毛巾浸濕水捂住口鼻呼吸,減少毒氣吸入和沾染皮膚。一旦進入安全區域,應立即去掉與毒氣接觸的用具,并脫去外套,用水沖洗暴露皮膚。
4. 對已中毒者要急送醫院進行及時治療。中毒輕者,表現為咽干、咳嗽、胸悶、惡心等;中毒重者,可發生化學性肺炎、肺水腫,嚴重時昏迷,甚至死亡。只有少數化學品中毒有特效解毒劑,絕大多數化學品中毒并無特效解毒劑。所以,對癥治療是基本的,吸氧和使用激素有一定作用。若家里備有氧氣,應爭取盡快使用。要提醒人們的是,無論是輕癥還是重癥中毒,都要送醫院觀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留下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