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男人
上海男人是一個毀譽參半的角色,對上海男人奚落和不屑最為刻薄的當數北方漢子。有趣的是,對上海男人頗為青睞的又以北方女子為多。“為妻子洗內褲”、替兒女當“陪讀”、下班“騎單車拎帶魚回家”乃至“倒痰盂和馬桶”,上海男人坦然自若做本該女人做的活,令北方漢子百思不得其解。

上海男人有兩截
同上海域外的部分男人相比,上海男人兩截區分顯然相當明顯。上海男人的上半截是“將軍”,下半截是“煮夫”。
“將軍”是上海男人的職業角色,“煮夫”是上海男人的家庭角色。上海男人似乎普遍天生具有將職業角色和家庭角色調適到最佳狀態的能力,工作上精明能干,生活中實實在在,上半截是黃花梨料子,下半截絕不會是柴木料子。一大早跑出來取牛奶的,抱孩子上自行車前杠送到學校的,挎著個菜籃子討價還價買菜的,在上海見到這樣的男人,千萬別以為他們是“家庭婦男”,他們說不定就是廠長、經理或教授等重量級的人物,一個能在家中盡職的男人工作上是不會失職的,這是上海男人們的哲學。
王林品在一家美資跨國公司任市場部經理,隔三差五的出差去外地和國外。在上海的日子里,王林品總是盡可能地把他的柔情奉獻給妻子,包括早晨起床給妻子梳辮子。王林品的妻子在一家報社做記者,回家晚了,王林品總是開著一盞燈等妻子回來,一位外地的客戶到王林品家作客,正巧看到王林品在洗妻子的內褲,這位客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手中動輒進出數千萬元資金的堂堂市場部經理竟然在做洗衣工做的事。王林品說:“我經常給妻子洗內褲,從來沒有覺得這樣做會有損自己的形象,夫妻生活本來就需要一些肉麻的調味劑,給妻子洗內褲可能還算不上肉麻吧?”同王林品一樣,上海年輕男子主動承攬家務活已經形成了風氣,特別是那些在跨國公司工作的業績優秀的高級白領為數者甚眾。美國社會學家馬克·蘭克研究顯示,當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和收入越高,或者職業地位越高級時,丈夫們往往會越傾向于婚姻關系的平等主義。馬克·蘭克的研究足以解釋上海男人們非常愿意做“妻管嚴”式的小男人,且不以為恥。上海男人的所謂“妻管嚴”,并不是迫于壓力而怕老婆,而是用一種看似貶低自己和抬高妻子的辦法,來展示夫妻之間的愛與溫情。
“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正是因為“妻管嚴”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無論是有意識還是沒有意識,上海男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避免和女人競爭,甚至可以說上海男人根本不將女人作為自己的對立面。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外鄉女子從四面八方涌進上海,將上海作為她們事業發展的“第二故鄉”。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外企中就業的外鄉女子和上海本地女子的比例為1:5。上海男人與眾不同素質支撐起來的溫柔體貼是留住異鄉女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德國公司銷售經理大連籍女子錢基敏說:“上海的男性不會因為上司是女性而不配合工作,在工作范圍里,他們很懂得恪守本職和按工作秩序辦事。對上海環境的留戀,是自己選擇在上海工作的一個原因。”一著名食品公司中國市場上海地區總經理,來自香港的女子高維明則說得更加明了:“大上海發自內心地尊重女性,為女性的事業發展提供各種機會。上海是全中國最不具有性別歧視的城市,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女子工作的天堂,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優秀的女性在擔當重任。上海像個紳士,對女性倍加寵愛和呵護。雖然上海的男人相對而言少了幾分剛烈與豪放,但看到公司里的男同事們下班后急著回家買菜接孩子,我總會忍不住覺得在上海做女人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來自幾個省市的女子聚在一起給各地女人打分,一群人認真地坐了老半天,最后一致認定全中國女子就上海女子瞧著還像女人樣。無從查考的東西只能作為談資,上海市婦聯最新公布的上海市女性體能體質報告就有份量多了。這份上海市成年人體質監測報告說,上海市女性總體體質與男性相比沒有顯著差異,總體體質測定為優秀的女性占測試女性總數的12.4%,高出男性2個百分點,良好的占29.4%,合格占41.1%,差為17.1%,低于男性1.1個百分點。目前,上海市女性平均期望壽命為79.21歲,高出男性4.03歲。
給上海男人平反
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化大都市,上海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濡化,西方的男女平等觀和解放后的男女平等國策形成了默契的合力,逐漸形成了上海男人既能欣賞女性的智慧又能扶持女性發展的秉性。溫柔、含蓄與寬容,共同構成了上海男人的總體氣質特征。在這樣的氣質特征作用下,上海男人給予女性較大的伸張空間。在《青年報》一項“老婆能干怨不怨”的小型調查中,82%的上海男人認為可以接受妻子比自己能干,僅18%的人表示難以接受。在另一項“家務活動該誰做”的調查中,90%的受訪者認為家務活應該是誰有空誰做。31歲的圖書管理員何軍說:“老婆在一家臺資企業做主任,我現在掙的錢是老婆的幾分之一,自覺鈔票掙得少,家務當然要主動多做些。”
上海男人表現出來的溫柔、含蓄與寬容等性格特征,無庸置疑地具有一些女性的特征;上海女性表現出來的好強、開放和獨立等性格特征,又無庸置疑地具有一些男性的特征。其實,未來的性別角色要求男性和女性都向人的多樣化個性發展,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男性汲取女性的氣質,從而善解人意;女性汲取男性的氣質,方便投身社會。上海開全國之先河,率先踏上了男女角色向現代化變遷之旅。因此在轉軌過程中,上海男人顯得懦弱,上海女人則顯得張揚。
零點調查公司曾對京滬穗1530名18歲以上的市民進行有關好男人的調查,在公布的《京滬穗都市家庭成員決策角色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都市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仍然存在,而上海有17.2%的家庭確認中青年母親為家長,遠高于廣州和北京的13.6%與10.7%。事實上,上海妻子擁有的家庭實權是丈夫的2倍左右。上海社會科學院婚姻家庭問題專家徐安琪說:“不少上海女性至今仍在事業上缺乏競爭意識和成就欲而把婚姻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來追求,‘妻管嚴是女性在社會上事業受挫折而在家庭中尋求補償的一種自衛,并不意味著上海婦女解放的深度和廣度已達到了理想境界。”上海女性仍然傾向于尋找學歷較高、收入較高、年齡較大配偶的擇偶意向,為徐教授的論述作了佐證。
人類的心靈沒有性別之分,人類要實現真正的解放,超越自己的性別特征顯然是必須邁過的坎,上海男人和女人正在邁坎。“兩性之間究竟是否脫離得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模式?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究竟是什么呢?”借用龍應臺的發問,為男人和女人創造共同未來的進程中增加一個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