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劉韌等● 攝影:史利
■ 模仿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造型雕塑,曾是中關村"有科技"的象征物編者按:
現在,"高科技"成了中國經濟的"新寵"。在股票市場上,一家業績平平的公司一旦與高科技沾了邊,立即雞犬升天。臭名昭著的"瓊民源"停牌兩年后,資產全部被置換,名稱即改為"中關村"。有股評家說:這3個字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的確,15年來,北京西北部的那條8公里長的街道---中關村似乎有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神秘魅力。在過去,是一連串的創業"奇跡"構成了這種魅力。現在,中關村的奇跡沒有了,但魅力還在。
這種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中關村的精神內核---它的一系列最先進的思想、方法以及觀念,它的創業精神、冒險精神、樂觀精神、企業精神和務實精神,它的市場運作、技術創新、人才流動、資本運作、財富的快速積累等,正是這些,讓人在看到了中關村現在的諸多問題之后,仍對中關村抱有一些朦朧的期望---期望奇跡,期望傳奇,期望巨人,期望中國經濟的高科技"先鋒"們能率先殺開一條血路。這種期望能否成為現實,要看中關村能否解決好所面臨的種種難題。這些難題不僅是中關村面臨的,也是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的,只不過在中關村這些最"新潮"的企業里更集中、更直接而已。中關村的未來命運或許就寄托在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之中。 1998年8月,在北京,一批關注信息產業的分析家和思想家組織了一個"數字論壇",在會上,大家達成了計算機媒體由"新聞時代"向"分析時代"過渡的共識。計算機業的資深記者劉韌為《南風窗》貢獻的這組文章,正是這種思維過渡的一個結果。近期出版的《中關村問題》一書則記錄了他對中關村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