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志強
凡是一種藝術形態的發展,總要伴隨著相應理論書籍的問世,象棋亦不例外。
從明代的《適情雅趣》、《桔中秘》到清朝的《梅花譜》、《韜略元機》、《竹香齋》,四百年間,有過輝煌,有過蟄伏,也有過頹廢,但屈指算來,出版發行的棋書亦不過四十種。
建國后,隨著棋類活動的蓬勃發展,各地棋手交流技藝的機會的增多,為大規模棋書出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棋書如同一枚航標,指引著弈海學子前進的方向;又似一盞明燈,照亮了神州棋壇的各個角落。
撫今追昔,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究五十年來棋書出版業的風雨歷程。
崢嶸歲月(1949年—1956年)
在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象棋棋書出版并未像其它姊妹藝術那樣得到足夠的重視,仍處于無人問津,無人管理,任其自生自滅的尷尬窘境。加之當時全國性的棋類比賽尚未舉行過,因而出版的棋書實在少得可憐,平均每年亦不過三、四種,而且大多是作者根據個人經驗體會和一些設想撰寫而成的。
出版最多的無外乎是一些象棋入門方面題材的書籍,如屠景明的《看圖學象棋》、《看圖識譜》、《象棋入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棋壇總司令”謝俠遜老先生在中華書局出版的
五本《象棋譜大全》(木刻本),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發行量更是創紀錄地突破了十萬冊,并被再版七、八次之多,與《桔中秘》、《梅花譜》一道成為后輩求道者的必讀教材。
但是,受當時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客觀條件的制約,與出版相配套的設備還不夠先進,鉛字排版,略微發黃的新聞紙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段歷史時期的棋書出版還滯留在較為原始階段。
令人頗感欣慰的是,在內容質量上已有了不小的改進。突出表現在同解放前只列著法而無評注的純然一色相比,此時的棋譜已有了簡評,即在原譜著法后面增加了“注釋”。雖然在現今看來微不足道,可在當年也算是一次不小的飛躍了。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于是關心象棋發展的各方人士開始醞釀,醞釀一次大規模振興棋書出版的壯舉。
好戲連臺(1956年—1966年)
1956年是中國象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首屆全國象棋個人賽于12月份在北京舉行,這也是我國舉辦的第一次全國范圍的比賽,從此中國象棋被正式列為體育項目,也有了專職部門負責管理。
國家體委下屬的人民體育出版社率先挑起了出版棋書的大梁,《全國象棋個人賽對局選》也在董齊亮、王啟宏、徐家亮等象棋理論家、活動家的同心協力之下,年復一年地出版發行。
不僅如此,楊官、陳松順主編的《中國象棋譜》、李義庭主編的《巡河炮對屏風馬》(上)、張雄飛主編的《象棋入門》等優秀作品亦相繼問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象棋譜》在出版之初,恐未能引起應有的共鳴,因而沒有大量印刷。出乎意料的是,印書很快就售完,同時也得到海內外不少讀者的贊許,于是幾經反復,共計印刷十萬余冊。難怪一些老一輩棋手每當憶起這段往事時,不無感慨道:“《中國象棋譜》整整影響了我們一代人。”
好戲還不算完,1960年6月28日,陳毅元帥在北京飯店接見各路象棋高手,并在會上做了重要指示:積極開展棋類活動,提高棋藝水平,繁榮棋藝創作。以此為契機,全國各家報紙紛紛開設專欄報道象棋賽事,如《中國體育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等,廣東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也都是在這期間成立的。正當人們樂觀地認為中國象棋棋書出版業進入全面大發展時代時,誰曾想一場災難正悄然襲來。
命途多舛(1966年—1978年)
人算不及天算,1966年,一場名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開始了,陰云剎那間籠罩了整個神州大地,身穿黃軍裝的紅衛兵和各種顏色的標語口號、大字報隨處可見,批斗會、大串聯、背語錄成了那個時代的標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棋類項目一度被正式撤銷,各地專業隊陸續解散,一些著名棋手也遭到迫害,甚至被打成“現行反革命”,抄家放逐,全國棋壇變得死一般的沉寂。
棋書出版社雖未受到查封,卻也被列入“封資修”附屬物的行列。一些已經簽訂出版合同的棋書,像李義庭的《巡河炮對屏風馬》(下)、楊官的《中國象棋譜》第四本也因此而石沉大海,成為永久的遺憾。
更令人不解的是,所有棋書作者一律沒有稿費,按照現在的話說,完全是奉獻。由于勞動成果遭到了無情的踐踏,棋書作者自然也就失去了創作的激情。從此棋書市場一蹶不振,無精打采地走過了整整十二個年頭,令人痛心疾首。
從頭再來(1978年—1985年)
歷史終于翻開了新的一頁,十年動亂造成的嚴重創傷開始逐漸平復,但此時的棋書市場已經傷筋動骨,恢復起來談何容易!1978年,真是個幸運的年頭。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引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到處春意盎然。
國運興,棋運興。象棋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團體賽、個人賽、少年賽外,各種民間贊助的杯賽也頻繁登場亮相,如五羊杯、三楚杯、敦煌杯等。不僅如此,《北方棋藝》(現《棋藝》)、《象棋研究》等象棋雜志也相繼創刊。從1978年亞洲象棋聯合會成立到1982年國家體委頒布《象棋棋手等級制》,不足四年的光景,神州棋壇重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棋賽和棋書,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隨著綿延不斷的棋賽的舉辦,為棋書出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樣的背景下,蜀蓉棋藝出版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她的出現無疑給正在急劇膨脹的棋書市場打了一針興奮劑,并由此開始了輝煌的歷程。
輝煌時代(1985年—1999年)
北京圖書館曾做過這樣一次數字統計,文革前全國總共出版的棋書不到五百種,自打蜀蓉棋藝出版社成立后的十五年間,出書量如雨后春筍,成百倍增長。而且從選題策劃、技術質量到排版印刷、裝幀設計也都上了一個檔次。
首先,與以往較為零星的單本棋書出版相比,呈現全方位立體式,由一個點到一個面,由一個面到多個面,先后推出《象棋特級大師叢書》、《象棋現代布局叢書》、《象棋三十六計》等。
其次,在寫作手法上,也改變了以往單純以對局評注為主的陳舊模式,將棋手競技狀態、棋藝風格,臨枰感悟、奮斗歷程、對局背景穿插其中。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在閱讀了《曠代棋王胡榮華全集》(第一卷)后,評價說是“用文字鑄就的弈壇豐碑”。
再次,由于民間贊助性杯賽的風起云涌,獎品也由以往獎勵鋼筆、筆記本的羞澀狀發展到拿高額獎金的功利型,這就更加促使棋手認真探研技術新招。在它的推動下,一些高技術含量的棋書紛紛問世,代表作如《象棋布局舉要》、《象棋殘局新論》、《象棋系統論》、《列炮縱橫談》、《順炮全集》等。
第四,1994年左右,隨著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棋書出版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由以前鉛字排版發展到電腦排版;由新聞紙發展到膠版紙,封面、封底、書脊、內文版式等方面也有了專門的美術編輯,裝幀設計質量大幅提高。
與繁榮的棋書市場交相輝映,棋迷購書熱潮空前高漲。劉國斌、韓寬、徐家亮主編的《象棋入門》,屠景明主編的《中國象棋詞典》和丁章照主編的《象棋臺歷》均發行二十余萬本,這么大的發行量恐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會被打破的。不過與此同時,一些粗制濫造,東拼西湊,甚至改頭換面,剽竊他人勞動成果的棋書也暴露出來。好在1990年國家版權局明文規定了何為剽竊,從而凈化了圖書市場,保護了知識產權,使棋書出版走向了法制軌道。
下世紀棋書走向
毋庸置疑,現在的棋書門類繁多,內容豐富,不過單就戰略戰術、對全盤運籌帷幄的指導意義而言,這樣的書籍還比較欠缺,因而這將成為下世紀棋書出版的主旋律。另外我們還不能忘記一點,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象棋棋書出版業亦不例外。在經歷了長達四百多年的風雨歷程后,也要遵循這樣一條客觀規律:產生、發展、高潮直至最后的消亡。從現在流行的VCD光盤中,我們似乎可以尋到一絲啟迪,今后棋書極有可能被這種新生事物所取代。原因很簡單,光盤容量大,體積小,且造價低。當然我們無法否認,棋書仍然有一種光盤無法比擬的魅力在里面,也正是由于這種魅力的存在,將陪伴她走過最后的生命歷程,但終將被另外一種新生事物所取代,這點卻是我們堅信不疑、奉為圭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