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陽(北京)
這里說的勃列日涅夫不是別的什么人,正是1964年"宮廷政變"罷黜赫魯曉夫后上臺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勃列日涅夫主政時間僅次于斯大林,長達18年,至終卸任,理所當然的是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著名的讓蘇聯人民"充滿希望和信心"的理論:蘇聯已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并很快被理論家們論證成真理。
其實中國人大都不了解,勃列日涅夫遠不只是一位政治家,他還是一位小說家。
勃列日涅夫寫小說是大器晚成。其晚年生活一直比較悠閑,總是喜歡反復與人說起自己年輕時代、戰爭歲月、以及在哈薩克斯坦和摩爾達維亞等地工作時的經歷。盡管他平時常常表述不清,但每說起這些,他的語言卻不乏機智詼諧,且能抓住歷史事件的內容和場面,把故事說得具有傳奇色彩。于是有人建議他"把這些都寫下來"。勃列日涅夫順應人民的"呼聲",很快,中、長篇小說《小地》、《墾荒地》、《復興》相繼問世。
第一書記的小說無疑是一流的,先是雜志刊登,后發各種單行本,并被列為黨的教育系統的必讀書。文藝評論家們鋪天蓋地地發表書評,大加贊譽。作家協會提名候選蘇聯文學最高獎"列寧獎",頒發了獎金……勃列日涅夫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說家。
一位領袖人物還有寫小說的才情,是令人仰慕、稱奇的。世界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君王和領袖人物也有文學愛好,寫過詩詞、散文、小說、隨感錄之類。但除了表現"亡國之恨"的憂傷文字,能寫出經典的還是不多,沙俄的彼得大帝就寫過思想評論集,法國路易氏君王好像也寫過什么書,但一篇也沒有留傳下來。中國帝王作詩的更多,也少有佳作。遺憾的是,當時中蘇兩國還鬧著別扭,否則勃列日涅夫這些小說一定會如同其他領袖著作一樣譯成中文,讓咱們十億人民一飽眼福。
現在我們都知道勃列日涅夫善寫小說了,這應該感謝前蘇聯著名學者阿爾巴托夫,是他在《耽誤了的痊愈---當代人的見證》一書中告訴我們的。那么,這到底又是些什么樣的"文藝杰作"呢?阿爾巴托夫不留情面地作了四字評論:"聲名狼藉"。因為勃列日涅夫"實際的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沒有多少學識"。他從不讀書,也不動手寫作,"大概所有人包括最笨和最不懂事的人在內,無例外地都深信,這幾部文藝杰作中沒有一頁是勃列日涅夫親手動筆寫作的",而不過是一些"有文學才華的筆桿子"住在秘密的地方根據女速記員記下他本人的口述編成的"童話"和故事。"在一段時間里那些向他出這些主意的人只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不想最終卻真的成了丑惡的現實。"
真是十分的遺憾和不幸,原來也是水貨。
我想此時對這些小說作任何的評論都顯得是多余的,評論那些筆桿子和評論家們同樣也沒有多少意義。文學這東西嘛,有時就不過是一種游戲,一種消遣。我想當時的勃列日涅夫在"已建成的發達的社會主義"里不免有一些閑情逸致,而玩文學比起當時一些高官們"為滿足古怪要求而破費大筆款項來"(阿爾巴托夫語)總要好得多。況且這又很儒雅,很"高格調"。特別是在他本來只有中學文化,一向被人認為沒有很好地接受教育的情況下,發表點小說對他來說就更顯得重要了。他不能讓人感到他只會在視察工作時揮揮手,只會背背前輩語錄,只會念念別人早已起草好的報告,而必須讓人覺得他具備多種才華,是一位既懂政治、軍事,又懂經濟、文化,富有卓越領導才能,同時又是琴棋書畫、文藝創作各方面造詣皆深的人,不然怎么堪為領袖呢?
而在蘇共史上,幾乎每一位領袖人物都是巨人,斯大林被推崇為"隨后各個時期的哲學泰斗","人類最偉大的天才"。赫魯曉夫以發明"兩全論"而被稱作"杰出的思想家、理論家"?,F在是勃列日涅夫時代,他當然不能沒有自己的理論,不能沒有自己特別的表現。即便略輸風騷,但也應獨樹一幟。而他治下的社會主義已進入了發達時代,僅有良好的物質生活是不夠的,還需要高質量的精神生活,講求文化上的高品味,就像中國人"大躍進"年代提出的"至少要在每個縣涌現出30個魯迅"。僅此,他也要起率先垂范作用不是?
好了,此議不須多,好在一切都已在不經意中過去,一切都只能留給后人評說。阿爾巴托夫是如何評說的呢---"全民演出了一出荒誕可恥的戲,不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并不信以為真。這大大地加深了人們對政權的不信任感,加強了不關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消極風氣,腐蝕了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哦,"演戲"的后果竟有如此嚴重。
(編輯:周忠插圖:黃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