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20萬名婦女發病,有近50萬人死于乳腺癌。北歐、北美是乳腺癌高發區。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盡管不高,但近年來京、津、滬等沿海地區的乳腺癌發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上海1978年發病率為22.8/10萬,1997年則上升為33.2/10萬。乳腺癌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目前普遍認為其發生與激素、內分泌紊亂有密切關系。
乳腺癌的早期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腫塊:為乳腺癌主要首發癥狀,早期易被忽略,腫塊質硬,但亦可軟如囊韌感,表面不光滑,易推動。
2、疼痛:部分病人以乳房疼痛為首發癥狀,多為持續性隱痛或脹痛,觸摸時加重。
3、皮膚改變:當病變累及皮膚時,鄰接部位的皮膚便出現凹陷,同時有局部淋巴回流障礙,導致皮膚水腫、變粗和增厚呈桔皮樣。腫瘤繼續發展會出現皮下小結節,侵蝕皮膚可破潰形成潰瘍。
4、乳頭溢液:乳頭可有血性、漿液血性、乳汁樣或水樣液溢出。
影響乳腺癌療效的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據資料統計,當腫塊直經小于s1厘米時,治療后能存活5年的高達90%;不及時治療如果已發生淋巴轉移的則為71%;有廣泛轉移的僅為18%。所以,鼓勵婦女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對于乳腺癌的早期發現,確保良好的預后效果和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檢查通常在每次月經后一周進行,因為一般人在月經前受內分泌影響乳腺常輕度脹大,易使檢查出錯。具體操作如下:
一、視診乳房對著鏡子視察,內容包括:
1、坐位或立位望診雙側乳房充分暴露雙側乳房,兩臂自然下垂,注意乳房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如果有不對稱則提示有病變。比如局限的紅腫提示乳房有炎癥,而局部的凹陷則提示有乳房腫塊的可能。一側乳房淺表靜脈曲張是晚期乳腺癌的常見體征。同時應注意乳房有無皮膚潰瘍、色素改變、疤痕以及雙側乳頭的位置是否對稱及有無內陷。妊娠時,乳頭顏色變深,周圍有小結節。如果乳房較大且下垂,可托起乳房以視診乳房下部。當然,正常乳房的大小、形狀及質地都會有一些差異,但不仔細觀察是看不出來的。
2、前傾位觀察乳房身體稍向前傾斜,此時雙乳下垂,如果乳房有病變并與胸肌粘連,則可出現局部凹陷。
3、雙臂高舉過頭觀察乳房雙臂高舉時雙側乳房應均勻地向上移動,乳頭的移動也應對稱。
4、雙手叉腰并用力向內擠壓觀察乳房如果乳房內有病變,此時則可能由于胸肌緊張而突向表面,注意觀察雙乳移動有無不對稱及表面有無異常突起。
二、捫診乳房乳房捫診可取坐位或仰臥位,但位于肋間隙處的小腫塊在仰臥位時難以捫及。
1、用左手捫診右側乳房,右手捫診左側乳房。按內上、外上、尾部、內下、外下象限順序依次捫診。用手指掌面作圓周運動或來回觸診,不要抓捏,先輕后重,以摸到肋骨但不疼痛為宜。正常乳房以乳頭為中心分為四個象限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及尾部。捫診時應注意有無腫塊、腫瘤以及質地、彈性的改變。較大乳房可用一手托起乳房以捫診乳房的下半部。
2、捫診乳頭及乳暈,注意有無分泌物。通常用拇指和示指、中指捫診乳頭及乳暈,如果有血性、膿性分泌物,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三、腋下淋巴結檢查依次捫診腋窩下尖群、前群、后群、中間群及外側群淋巴結有無腫大、壓痛,注意腋窩皮下有無腫塊或可移動的結節,以確定有無轉移或乳房炎癥。
總之,堅持定期作乳房的自我檢查,特別是35歲以上尤其是已絕經的婦女,及時發現乳房硬結、腫塊或其它異常,并及時請醫生作進一步檢查確診,做到對乳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乳腺癌是完全可以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