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11月7日揭曉的美國大選結果不會改變美國在冷戰后逐步確立起來的對華接觸戰略,因而在21世紀,中美經貿關系會隨著中國取得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和加入WTO而獲得更廣泛的發展前景。這是基于對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及美國對外決策過程的特點的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此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于10月10日簽署了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的法案,這被美國政府看做是一個“標志著美中關系的歷史時刻”的事件。美國政府在過去的9個月中不遺余力地推動國會通過該法案的做法,表明它確實是在努力執行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既定政策。
冷戰后中美關系起伏不定
----20世紀最后十余年世界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化,柏林墻的倒塌、蘇聯的解體、東歐陣營的瓦解,給國際關系帶來了各國政治領袖和戰略家們始料不及的影響,其影響所及甚至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和普通百姓的生活。
----冷戰結束已有11個年頭了,中美關系看起來一直起伏不定。從中國方面來說,改革開放始終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核心,對美政策也被置于這一政策框架之下;而從美國方面來說,明確確定后冷戰時代對中國的基本政策卻經歷了一些反復。
----在冷戰結束后的最初階段,布什政府并沒有醒悟到冷戰已經結束,仍然沿用利用同中國的關系作為反對蘇聯擴張的杠桿的政策。布什出于戰略考慮,在90年代初多次挫敗國會,成功地延長了中國最惠國貿易待遇。然而蘇聯威脅的消失,使得美國同中國之間的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不復存在,布什的對華政策因而被美國國會和媒體批評為“姑息”政策。
----隨之上臺的克林頓政府在制定對華政策時受到當時美國國內政治氣氛的強烈影響,導致了美國1993年把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問題同中國的人權狀況掛鉤的政策。1993年秋季,克林頓政府在對對華政策進行全面審查之后,開始實施對中國的“接觸”戰略,并于1994年宣布最惠國待遇問題同中國的人權狀況“脫鉤”。但到了1995年,克林頓政府又在國會的壓力之下同意對李登輝發放訪美簽證。直到1996年3月“臺海危機”導致中美關系降到70年代初以來兩國關系的最低點,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實際上仍然舉棋不定。
----“臺海危機”后,克林頓政府真正意識到需要對其對華政策進行徹底審查。審查的結果顯示在國務卿克里斯托弗1996年5月17日發表的演講中,提出了對華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一個穩定、開放、成功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支持中國完全和積極參加國際社會;在保持對華接觸政策的同時,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美國在必要時將采取強硬手段。這三項原則構成了克林頓此后對華政策的基本戰略,也是迄今美國政治領袖、戰略家和中國問題專家中的主流看法。
----這種主流看法建立在對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和經貿利益的認識之上。從戰略利益的角度講,美國把中國主要看作是一個地區大國,認為中國在維持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保持朝鮮半島局勢的穩定、保護全球環境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等對于美國來說利益攸關的方面,同美國有著共同利益,可以作出積極貢獻。
----從經貿利益的角度講,中國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和投資市場。據美中商會等的統計,從1990年到1998年,美國對中國的年出口幾乎增長了3倍,1999年達到150億美元。此外,美國服務業對中國的出口也持續增長。根據中國的統計,到1999年,在華投資的美資企業的數量和協議金額均居西方國家之首,從1980年到1999年7月,美國在華投資項目已達到27814個,實際投資金額為236.7億美元。
----中美全面關系的好壞必然影響中美經貿關系。中美關系的現狀是,即使在美國政府確定了上述對華政策的基本戰略之后,在人權問題、臺灣問題、經貿問題和武器擴散問題方面兩國仍然摩擦不斷。特別是1999年美國對中國使館的轟炸、對中國“盜竊”美國核機密的調查和同日本達成聯合研制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協議,使不少中國人有理由懷疑,美國政府所宣稱的對華戰略是不可靠的。
美商業利益集團加入政治決策博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美國,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已經不僅僅是戰略家們頭腦中構想出來的政策,而且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集團——商業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所追求的目標。一個利益集團成為美國國內推動中美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這是二戰后前所未有的新現象。
----美國商業利益集團90年代初在對華問題上沉寂了若干年,之后于1993年開始積極地和決定性地加入了關于美國對華政策的游說。這首先要歸因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獲得的經濟增長新勢頭。中國此時被看做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市場,對這個市場的迫切需求,使得參與對政府和國會游說的商業利益集團從最初僅限于美國進口商和谷物出口商,擴大到包括《財富》雜志所列舉的前500名世界最大企業中的美國公司。在使最惠國待遇同人權問題“脫鉤”、取消因人權和武器銷售對中國實施的各項經濟制裁措施、推動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和使中國早日加入WTO方面,商業利益集團對行政部門和國會的游說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外交政策受到國會、利益集團、媒體和輿論相當大的牽制的后冷戰時代的美國,商業利益集團對可能對中美關系產生不利影響的其他利益集團,如非政府人權組織、工會、宗教團體、與臺灣或西藏問題有關的利益集團、關心武器擴散問題的利益集團等,起了難得的平衡作用。
----此外,美國決策者的對華戰略還包含一個他們并不諱言的、對保守勢力來說具有一定說服力的理由,那就是,只有使中國更加開放,中國的老百姓能從外部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多地“與民主社會接觸”(克林頓語),才能促成中國內部向美國所期望的方向變化。
----我們不能期望中美這樣兩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歷史文化方面完全不同的國家之間不發生矛盾和沖突,問題在于這種矛盾和沖突能否被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圍內,特別是在最容易導致矛盾激化的臺灣問題上。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中美經貿關系就會因中美全面關系的穩定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基礎,而兩國經貿關系的深化無疑又會成為中美全面關系發展的促進因素。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政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