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安
中央電視臺著名欄目《今日說法》在今年6月28日的節目中,報道了一起“夫妻合謀搶三陪”的案例:一對年輕夫妻由于經濟上遇到困難,便來到綿陽想賺些錢回家過年。妻子在綿陽一家賓館打工,知道一些出入賓館的坐臺小姐往往隨身攜帶著現金、存折、信用卡以及貴重的飾物,于是便和丈夫策劃,要丈夫偽裝成嫖客,勾引小姐進房間,然后將她洗劫一空。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兩人合伙對一位三陪小姐實施了搶劫。盡管夫妻倆想方設法逃避警察的追捕,但最終還是落入了法網。《今日說法》在對這起案件進行報道時,播放了一段10秒鐘長的四川綿陽市夜景鏡頭,這個鏡頭從綿陽臨園路開始,一直拍攝到恒河賓館門前。恒河賓館夜間有霓虹燈,所以店招上的“恒河賓館”四個字非常醒目。
節目播出后,在當地引起了很大反響。該賓館經理遇到的熟人朋友都在問,你們賓館出事了嗎?而事實上,案發的那家賓館離恒河賓館有兩公里之遙。《今日說法》欄目在觀眾心目中享有很好的聲譽,加上央視本來就有很高的收視率,所以節目播出后對恒河賓館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由于該賓館附近有6家賓館,競爭本來就十分激烈,這樣一來,恒河賓館的生意更是受到影響,賓館的客流量比平日減少了三分之一。在新聞訴訟滿天飛的今天,一般人都認為,央視的這一疏忽恐怕會引發一起轟動全國的新聞官司。
然而情況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在央視誠懇的道歉之后,恒河賓館沒有把這件事引入法律程序。為什么這起新聞糾紛能得到圓滿的解決?我認為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的做法值得總結和借鑒。
首先,媒體要坦誠地面對新聞糾紛。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一事件是由于《今日說法》選取鏡頭的過失所造成的。由于不小心將與案件無關的恒河賓館搬上了熒屏,使觀眾自然而然地將恒河賓館與案發賓館聯系起來,賓館的社會聲譽和評價必然會隨之下降,經營活動勢必受到影響。于是,節目播出后的第二天,該賓館就向央視發出了傳真,要求《今日說法》欄目為此道歉,以正視聽。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新聞實踐中屢有發生,只可惜一些大媒體面對工作中的失誤往往不是誠心道歉和及時糾正,而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對當事方一開始提出的要求不理不睬,不把對方放在眼里,因而使當事方怒上法院。這時再想平息對方的不滿情緒,恐怕為時已晚。恒河賓館的經理一開始也有這種想法,認為中央電視臺或許根本不會買賬。可是,在賓館發出傳真的第二天,他們就收到了從北京發來的傳真,對此錯誤表示歉意。這一做法為后來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收到中央電視臺的道歉傳真后,7月1日恒河賓館又進一步提出,要求中央電視臺公開更正,以消除社會不良影響。《今日說法》的編導7月3日便向恒河賓館傳來了一份誠懇的道歉信,并告之為了消除人們對恒河賓館的誤解,將在周五的《反饋版》節目中對這一事件予以澄清。果然,在周五(7月15日)的反饋版中,《今日說法》作了如此道歉:“在這里,我們也要向四川綿陽恒河賓館表示我們的歉意。因為在6月28日那一天,我們播出的一期‘夫妻合謀搶三陪的節目當中,由于后期編輯的疏忽,加之對當地情況不熟悉,誤把與節目內容完全無關的恒河賓館的畫面給用了進去,造成了(觀眾)對賓館的一些誤解。事情發生之后,節目負責人非常重視。而當事編導也馬上致函,向恒河賓館表示我們的歉意。這件事情也提醒我們,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應當更加小心謹慎地來處理好每一個鏡頭。”①這一看似要掀起波瀾的新聞過失,最終就這樣圓滿地解決了。正如恒河賓館經理彭建智對記者所說:“媒體在運作中難免發生錯誤,有問題只要大家好好商量就能夠解決,關鍵是媒體對錯誤的態度。我們認為中央電視臺這樣做既誠意,又大度。既然如此,把這件事引入法律程序就沒有任何意義了。”②
其次,傳媒的答復和更正要迅速。這是值得總結的第二點經驗。從6月28日《今日說法》播出“夫妻合謀搶三陪”節目到7月15日更正,前后共計18天,其間還包括恒河賓館兩次給《今日說法》欄目發去傳真、信函,以及央視的三次答復。整個過程銜接緊湊,沒有任何拖延:6月29日恒河賓館發去了傳真,6月30日他們便接到了表示歉意的傳真;7月1日恒河賓館發出了要求《今日說法》消除影響的特快郵件,7月3日《今日說法》編導便給恒河賓館傳去了道歉信,并告之7月15日的節目中將對這一事實予以澄清,并公開道歉。這種及時的答復和更正,不僅僅只是體現出態度的誠懇,同時也使對方的不滿情緒逐漸降低,并能將對方因此所遭受的經濟損失減至最低限度。試想一下,如果更正不能迅速進行,那么人們的誤解還將繼續加深,恒河賓館的經濟損失還將持續下去,從而進一步激化恒河賓館的不滿情緒,事態將會擴大。即便是更正,如果更正的一方沒有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對方會認為你誠意不夠,也很有可能帶著滿肚子的情緒向法院起訴。這也正是一些國家的新聞法在對更正進行規定時,一般要求的期限很短的原因:報紙、廣播、電視,通常在當事人提出更正3—15天內,期刊在最近一期予以發布。
通過訴訟來解決新聞糾紛,是如今許多當事人的選擇。然而在實踐中人們也發現這一做法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正如美國的一位學者所指出的:“極少數當事人在誹謗訴訟結束后有過滿意的或幸福的感覺。原告極少數感到滿意,律師費用將占去他們所獲的一半。普通案子要4年的訴訟時間,在這4年當中,他們的生活將被打亂。在被龐大的誹謗研究機構所調查的人當中,三分之二的人對他們的訴訟經歷感到不滿意。”③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法律自身存在著局限:訴訟要依托一定的規則和程序而展開的,從起訴至判決有一整套的時空步驟,一個案子不可能迅速地得以解決。中外媒體在新聞訴訟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耗時破財。辯護費和賠償金將耗去財力,而又使得記者、編輯無心工作。如何迅速公正地來解決媒體糾紛,除訴訟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與《今日說法》的做法不謀而合。接受依阿華州誹謗研究課題組(Iowa Libel Research Project)訪問的原告表示,如果新聞媒體能夠發布或播出一則更正或道歉,他們再也不會訴諸法律。而編輯和記者們通常不愿這樣做,這是因為許多新聞記者認為,出版者和廣播公司經常刊登更正或撤銷啟事,將會冒失去讀者或聽眾的信譽風險。④而《今日說法》的做法,恰好說明:如果確是因為新聞報道的過失而損害了對方的利益,更正本身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受眾,反而會贏得更高的聲譽。因為新聞報道與其他工作不一樣,它講究速度,同時也受速度的制約。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家媒體敢說自己從未有過過失或將來不會出現過失。媒體只要不是出于惡意,產生失誤后又能做到迅速地更正,對方一般是會諒解的。這樣做是避免訴訟的最好方法。當然,也有可能無法避免訴訟的發生,但是這樣做將會使你在今后的訴訟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今日說法》靠真誠贏得了對方的諒解,非但沒有使事態進一步擴大,更沒有因道歉而使自己聲譽掃地,相反她卻因此而贏得了更多受眾的喜愛和信任。
注釋:
①http://www.cctv.com 2000年7月15日
②《央視節目誤用鏡頭〈今日說法〉準備道歉》http://www.sina.com.cn 2000年7月12日15:40 商務早報
③Don R Pember《Mass Media Law》Brownand Benchmark Publishers 1997Edition P.121
④Don R Pember《Mass Media Law》Brownand Benchmark Publishers 1997Edition P.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