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林
近來,一些同志提出設立新聞仲裁委員會的建議,徐壽松同志《化干戈為玉帛——對建立新聞仲裁委員會的理論探討》一文(載《新聞記者》2000年第6期),就代表了這些同志的觀點。不過,我認為建立新聞仲裁委員會似乎缺乏法律依據,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我倒覺得,與其設立新聞仲裁委員會,不如設立新聞律師事務所于法有據,并且實用。
新聞侵權糾紛是否符合仲裁范圍?
所謂仲裁,是指將爭議交付第三者居中裁決以解決爭議的一種方法。仲裁方式運用的范圍越來越廣。從法律地位上看,仲裁是獨立于任何機關的,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憑借國家的名義,而是根據事實和法律,獨立地對案件進行裁決。這是仲裁與訴訟的本質區別。仲裁是建立在當事人自愿基礎上的。如果當事人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再進行訴訟;如果要進行訴訟,就不能選擇仲裁。仲裁是一次性的。仲裁的一裁終局制度,首先意味著就同一糾紛,只能進行一次仲裁,而且在仲裁之后也不得向法院起訴。一裁終局還意味著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就立即生效。它將使新聞媒體在訟累中解放出來。
由于仲裁具有以上特點,因此,許多同志建議設立新聞糾紛仲裁委員會,包括我本人也提出過類似的設想。但是,最近仔細研究我國《仲裁法》的有關規定,感到設立新聞糾紛仲裁委員會,法律依據并不充足。
《仲裁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公正、及時地仲裁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第二條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第三條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一)婚姻、收養、監護、繼承糾紛;(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裁決的事項不屬于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人民法院組成的合議庭可裁定不予執行。
以上規定比較清楚地說明,適用《仲裁法》進行的仲裁,限于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有的同志認為,新聞侵權糾紛是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而且往往也具有財產性質,大部分涉及到財產權益糾紛,應當屬于可以交付仲裁的范圍。但是,新聞侵權基本上不屬于財產權范疇。《民法通則》第五章規定了四種民事權利:一是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二是債權;三是知識產權;四是人身權。新聞侵權屬于侵害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范疇,這幾種權利均屬于人身權的范疇,而與財產權屬于兩種不同的權利范疇。當然,新聞侵權的原告,即新聞被侵權人在提起訴訟時,一般會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這種賠償性質,并不能決定新聞侵權客體的權利性質。新聞侵權所侵害的權利的主要性質還是人身權。因此,嚴格地說,新聞侵權糾紛不屬于仲裁的適用范圍。
從仲裁委員會的組成看,仲裁的對象也不包括新聞侵權糾紛。《仲裁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仲裁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法律、經濟貿易專家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擔任。仲裁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法律、經濟貿易專家不少于三分之二。”由此可見,新聞專家并不包括在仲裁委員會內。如果記協成立仲裁委員會,而該委員會又不包括新聞專家,或者新聞專家只占極少數,其仲裁的科學性、公正性,都是值得懷疑的。
假如說,新聞侵權適用《仲裁法》是成立的話,那么,現在各地的仲裁委員會也就可以對新聞侵權糾紛進行仲裁了,現實也就沒必要成立這類仲裁委員會。事實是,各地的仲裁委員會從來沒有對新聞侵權糾紛進行過仲裁。
綜上所述,如果要設立新聞侵權仲裁委員會,首先應當建議修改《仲裁法》,將人身權糾紛,明確規定在仲裁范圍,并且,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當明確規定新聞專家的適當比例。不過,修改《仲裁法》畢竟十分遙遠,而且也極其困難,恐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關于記協成立律師事務所的建議
建立新聞仲裁委員會,可以說于法無據,但是保護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服務的途徑很多。設立記協律師事務所,可能就是比較便捷易行的方式。與記協設立仲裁委員會比較,設立記協律師事務所有許多優越性。
一、記協設立律師事務所符合《律師法》規定。《律師法》第十五條規定了律師事務所的設立條件:1、有自己的名稱、住所和章程;2、有十萬元以上人民幣的資產;3、有符合本法規定的律師。律師事務所的性質有三類:一是國家出資設立的事務所,二是合作性質的律師事務所,三是合伙性質的律師事務所。按照《律師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國家機關的現職工作人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中國記協不屬于國家行政機關,屬于社會團體,因此記協的工作人員是可以從事律師職業的。
二、設立專業律師事務所是發展趨勢。現在,律師事務所從事的業務不是越來越寬,而是向著專業化發展。由于頒布的法律越來越多,任何律師想精通所有法律已經越來越難,萬能律師越來越少。因此,專業律師事務所應運而生。比如,類似專門從事外貿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專業從事專利、商標事務的律師事務所等專業律師事務所已經比較多了。專門從事新聞侵權及有關權益事務的律師事務所,目前在我國還是空白。而新聞侵權律師事務又是一門獨立的法律服務業務。現在,新聞媒體打起官司,請不到對新聞侵權有研究的律師。律師為媒體打官司也像客串一般,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連續性,也缺乏系統的研究。一些律師對新聞法制理論往往是臨陣抱佛腳,對新聞規律的認識也往往是一知半解。未來的民事官司審理方式將是以抗辯為主,法官不進行調查取證的活動,勝訴與否,主要靠律師的舉證。從一些新聞官司的辯護情況看,有些律師的辯護并不是很有力。因此,我國亟待誕生專門從事新聞侵權及有關事務的律師事務所。
三、記協設立律師事務所有充足的案源。目前律師事務所“吃不飽”成為一大矛盾,因此出現了通過“挖墻角”、或不正當競爭的辦法拉案子的現象。記協成立律師事務所就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隨著輿論監督的加強,新聞官司只會越來越多。全國那么多新聞官司,一個律師事務所恐怕不夠用。與此相應,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記協設立新聞仲裁委員會的案源問題。假如記協設立了新聞糾紛仲裁委員會,新聞被侵害人不一定愿意到這里仲裁。這個機構設在記協的本身,似乎就表達了它難以完全保持中立地位。一個偏向新聞媒體的仲裁機構,是不會有充足案源的。而記協律師事務所則不同,它是以優質優價服務來贏得廣大用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
四、記協律師事務所可以使用兩塊牌子,履行兩種職能。如上所說,記協不是國家行政機關,記協設立的這個律師事務所可以在維權委內,是維權委的一個實體機構,有案子辦案子,辦案子時就是律師事務所。沒案子時,就以維權委的名義工作,總結新聞侵權理論,根據全國新聞官司出現的新情況,以記協維權委的名義,及時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法律建議書,對違背法理、違背新聞規律的司法解釋,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維護全國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五、記協設立律師事務所的具體方式:1.根據《律師法》第二十條規定,律師事務所可以設立分所。鑒于我國地域的廣泛性,可以設想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記協設立中國記協律師事務所分所。在目前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在新聞糾紛多發區,在新聞法律人才比較集中的省、直轄市,先設立幾個分所。一般案件可以由各分所承辦,疑難案件,全國記協的律師事務所可組織全國的新聞法律專家會診,制定辯護策略。此外,各省、直轄市記協也可以辦獨立的律師事務所。2.記協律師事務所組成人員,以維權委的工作人員為專職律師,同時吸納法學專家、新聞院系的新聞法學老師、獲得律師資格的新聞工作者,作為該所兼職律師。《律師法》所規定的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條件比較容易。根據《律師法》第六條、第七條規定,除了經律師資格考試取得律師資格的外,具有高等院校法學本科學歷,從事法律研究、教學等專業工作并具有高級職稱或者具有同等專業水平的人員,申請律師執業的,經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按照規定的條件考核批準,授予律師資格。根據以上條件,新聞界許多同志可以獲得律師執業資格。所以,組成新聞律師事務所,并不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