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揚
金牌,金牌,金牌……,要評選悉尼奧運會期間報紙最流行的流行語的話,一定是——“金牌”。
媒體之間,原本就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說奧運賽場同時也是媒體間比拼的賽場,并不為過。在此,就上海的幾家綜合性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新聞報、勞動報、青年報)奧運金牌報道的成敗得失,談一些粗淺意見。
一、天寬地闊重彩濃墨
金牌報道一向是奧運報道的重中之重。在本屆奧運會上,我國健兒的表現異常出色,共奪得28枚金牌,如此佳績,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并且,從陶璐娜的“第一槍”到田亮的“最后一跳”,中國的奪金樂章幾乎響徹悉尼奧運的始終。這一切,給金牌報道提供了空前廣闊的天地。
近幾年來,上海的報業發展步伐加快,報紙間競爭加劇。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紛紛擴版,勞動報、青年報改出日報,新聞報更以一日三刊的嶄新面貌示人。時逢悉尼奧運,上述每家報社均派出了特派記者奔赴悉尼“前線”,其中,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派出了6名記者。與此同時,各報都辟出了奧運專版,新聞報晨刊的奧運特刊為8個彩色版,也算是開了先河。
有了版面的保證,本次奧運金牌報道的量也就格外充足。下面是對各報金牌報道的一個統計,一些小資料和小花絮并未統計在內。
各報金牌報道統計表
濃墨重彩,是筆者對各報奧運金牌報道的總體印象,這張統計表的數據證實了這個印象。從上表不難看出,各家報社都對奧運金牌傾注了很大的熱情,不惜篇幅予以報道。中國代表團奪得了28枚金牌,新民晚報的報道量達171篇(幅)之多,平均每枚金牌超過了6篇(幅),為各報之首。即使是因版面有限而報道量最少的勞動報,平均每枚金牌的報道量也超過了2篇(幅)。除了報道數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之外,各家報社對奧運金牌報道的處理也非常突出,都在頭版刊登有關的消息和照片。新民晚報的頭版刊登了所有中國奧運金牌得主的照片,并三次將奧運奪金的圖文放在頭版頭條的顯赫位置。9月28日上午,中國代表團“兩小時內連奪三金”,新民晚報頭版即以此為題,以通七欄頭條的超常規格加以突出處理,并配發了題為《突破,再突破》的言論,再加上奧運專版上整整兩個版的相關報道,讀來很是解渴。
如果把眾多的文字報道比作“濃墨”的話,那么大量的圖片報道就應稱為“重彩”。在以上的統計表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特點,各報照片的數量遠遠超過各種體裁的文字報道,差不多等于文字報道的總和,勞動報和青年報的照片數量還超過了文字報道的總量。圖文并茂,是每一本報紙編輯教科書上都有的教義,但是長期以來,在報紙版面上,照片總是作為文字的陪襯和版面的點綴而存在。在此次奧運報道中,照片不僅在數量上趕上并超過了文字,在編排上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大幅照片成了各報的常規武器。在9月27日的新聞晨報奧運特刊的頭版上,熊倪與教練相擁而泣的照片破天荒地占了整整大半個版。把照片做多做大稱為新氣象,只是相較以往的奧運報道而言。其實,這種做法在如今的不少風格較為前衛的報紙(如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上,已是家常便飯。上海的這幾家綜合性日報平日在版面編排上仍較為傳統,這次借奧運之風,算是大有突破。做多做大照片蔚然成風,是有其背景的。一是因為觀念變了。近一兩年來,常有人說如今進入了所謂“讀圖時代”,圖文并重的書通常能暢銷即是明證。向來重文輕圖的書籍尚如此,何況報紙?二是因為硬件強了。數字技術和互聯網,使得照片的制作和傳輸無比快捷,報紙印刷設備的不斷更新也為用大用好照片創造了條件。因此可以斷定,報紙對照片的重視程度,只會越來越強。反之,則有落伍之虞。
二、各有高招個性凸現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次奧運會的金牌報道,筆者近來再次集中翻閱了上海這幾家報紙。由于報道對象的相同,內容重復自然難以避免。但是在進行這項原本以為會因此而顯得枯燥的工作時,筆者卻感到興致盎然。究其原因,是各報的奧運報道個性鮮明,毫無雷同,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報的可圈可點之處不少,在此,筆者各擇其要概述之。
解放日報——圖片處理顯功力
自采用電腦排版以來,解放日報在圖片處理上作了不少成功的探索,該報的圖表已經成為獨樹一幟的名牌產品。在此次的奧運金牌報道中,解放日報的圖片處理也就顯得別具一功。
先說照片。前面已經提到,各報都非常重視照片,數量多,畫幅大,沖擊力強,是共同的特點。而解放日報則有自己獨特的“招數”,那就是切割背景,使運動員的矯健身影沖出畫框之外。解放日報將這一方法普遍運用于動態照片中,大大增強了照片的動感。這動感,使得整個版面也隨之“活”了起來。
再說圖表。這次解放日報在奧運金牌報道中先后五次“祭”出這一獨家秘招,可謂招招成功。令人印象最深的有兩張:一是9月27日,用一串熊倪的跳水動作,畫出了他最后決定命運一跳的全過程,不是慢鏡,勝似慢鏡,回味悠長。二是9月29日,畫出了女子20公里競走賽中紅牌翻飛、淚水漣漣的景象,形象、直觀,讓人看了唏噓不已。
文匯新民——初次聯合報道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在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的奧運專版上發現不少署名為“文新集團奧運聯合報道組”的文章。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成立后,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由競爭對手而成自家兄弟,這次是集團成立后首次出征奧運會,組成聯合報道組同時為兩家報紙供稿之舉也體現了成立集團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宗旨。此外,面對奧運會這樣規模宏大的盛會,單打獨斗必然勢單力薄,疲于奔命。遇重大賽事聯手作戰、分兵把守、各展所長,已經是國內地方電視臺對付央視集團軍的成功做法。文新集團也在報業率先邁出了這一步,值得稱道。可惜的是,也許是由于缺乏經驗,兩家報紙在奧運金牌報道上仍然各自為政,合作甚少。當然,報紙不同于電視。地方電視臺聯合采訪編輯制作的節目,可以在各家電視臺同時播放,觀眾不會有意見。而報紙若是刊登同樣的稿件,讀者恐怕不會答應。看來,如何發揮好報業聯合作戰的優勢,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新課題。
新聞報——三刊滾動不重復
新聞報是一張特殊的報紙,一日出晨午晚三刊,在上海,是創舉,放眼四海,也不多見。一日三刊如何分配有效的新聞資源,仍在探索之中。怎樣處理好三刊的奧運金牌報道,便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筆者認為,新聞報的這次實踐是成功的。從時效看,一日三刊能確保中國選手無論在什么時段奪取金牌,新聞報都不會落在人后。晨午晚三刊共刊出109篇文字稿和118張照片來報道中國代表團奪取28枚金牌,若以整體觀之,這兩個數字大大超過其他各報。難能可貴的是,三刊的這兩百余篇(幅)圖文幾乎很少重復,同時訂閱晨午晚三刊的讀者,對于新聞報三刊的滾動報道,是會滿意的。
勞動報——另辟次戰場
受版面少的限制,勞動報的金牌報道是各報中最少的。除了對上海選手陶璐娜奪得首金報道得比較充分外,其余的都只是點到即止。依筆者看,這恐怕是該報的一種戰略安排。他們明知各報都會花大力氣做金牌文章,便避其鋒芒,努力在次戰場上爭奪高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其他內容的報道上。比如女足失利、薩翁喪妻、悉尼黃牛等專題,勞動報就做得很漂亮。
青年報——做足后方文章
從前面的統計表可以看出,青年報對奧運金牌的報道總量僅次于新民晚報。重視體育新聞,是這張以學生和年輕白領為主要讀者群體報紙的一貫作風。這次在奧運報道的編排上,青年報有失策之處,那就是散見于各版的體育新聞和奧運特刊,給讀者帶來了不便。但青年報也有過人的長處,最突出的就是,跳出地方小報的圈子,精心組織外地稿件,充分做足各地奪金選手的后方文章。在青年報上,我們讀到了廣東鶴山市市長獎勵陳曉敏8萬元、熊倪的父親面對鏡頭5分鐘說不出一句話以及來自林偉寧、丁美媛、楊凌、李小鵬、王麗萍等奧運冠軍家鄉的報道,其中有許多內容是在上海其他報紙上看不到的。
可見,報紙的質量在于凸現的個性和鮮明的特色。否則,還會有誰愿意當你的讀者呢?
三、夾攻之下奪路而出
悉尼奧運會上,除電視之外,報紙又新增了一個強勁的對手———網絡。電視的優勢是現場直播,網絡的優勢是快捷全面。處在這兩個對手的夾擊之下的報紙,要做好奧運報道,難度確實非常大。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方能突出重圍。
1.唱足幕后戲
對看過電視轉播的讀者而言,最希望讀的一定是電視轉播中看不到的東西。在各家報紙的奧運金牌報道中,有不少以“幕后戲”、“背后的故事”為題的特稿,這些文章是最能吸引讀者的,相反那些用文字再現比賽經過的稿子,就很不討巧。報紙只有把幕后的戲唱好唱足,才能在與電視、網絡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2.江山須指點
所謂“指點江山”,指的是要用好評論這個報紙的拳頭產品,要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給讀者以啟迪。在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的奧運報道中,資深體育記者馬申和秦天的言論專欄,均以文字老辣、見解精辟、點評及時而深受讀者好評。而秦天得身處悉尼前線之便,言論中還有許多中國軍團的“內部消息”,顯得更勝一籌。
3.再練點睛術
版面之“睛”無疑是指標題。在各報的奧運金牌報道中,讓人過目不忘的標題有,但不多。而“奪金”、“奪冠”、“折桂”等詞卻出現頻率較高。做好標題,雖然是報紙編輯的老生常談,但仍有強調的必要。
4.照片宜獨家
前面說過,重視照片已成為各報奧運金牌報道的特點。但遺憾的是,上海只有勞動報一家派出了攝影記者,但由于這名記者沒弄到內場采訪證,只能拍一些場外花絮。于是,上海這8張報紙刊登的386張奧運冠軍照片,全都是來自新華社或是網絡,重復刊登的不計其數。筆者認為,在數碼相機廣泛應用和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是到了派出攝影記者的時候了。或者由文字記者兼帶攝影,也應該是可行的。能有自己的獨家照片,版面效果一定能與眾不同。
當然,電視和網絡在對報紙形成威脅的同時,也有著各自的利用價值。比如在各報版面上大唱主角的照片,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網上下載的。報紙如何充分利用電視和網絡,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其中似乎也應該包括版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