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林
云南楚雄州,以人類祖先“元謀人”牙齒化石在這里發(fā)現(xiàn)而名聞世界。中學歷史課本的第一課,講的就是元謀猿人,它距今170萬年,比“北京人”要早得多,楚雄元謀因而被稱為人類發(fā)祥地。云南經(jīng)濟日報社駐楚雄州記者站站長楊德祥,從糧食工人走上記者崗位,在這片“人類發(fā)祥地”上辛勤耕耘近二十年,一步一個腳印,實現(xiàn)著他的人生追求。
工作之余 挑燈夜戰(zhàn)
楊德祥1980年高中畢業(yè),高考落榜。兩年后參加永仁縣勞動局組織的招工考試,以考分名列第一的成績被錄取,分配到縣糧食局,到永興傣族鄉(xiāng)灰壩糧點當糧食保管員。糧點離縣城一百多公里,當時連他在內(nèi)只有3個職工(還有刀彩金、楊錫金),擔負著3個村的糧食購銷工作,在那邊遠偏僻的山溝里,沒有公路,交通十分閉塞,來來往往全靠兩條腿,一抬腳就踏上四川省攀枝花市太平鄉(xiāng)的土地;沒有電燈,晚上全靠馬燈、煤油燈照明;沒有自來水,吃水用肩挑;一年到頭,很難看上電影、吃上新鮮豬肉。在那里,郵遞員一個星期才送來一次報紙信件。每當郵遞員送來報紙,他總喜歡認真閱讀報紙上的文章,很快就有了看報紙的“癮”,聽收音機也成了習慣。有的文章讓他高興、激動,激動之余,他萌發(fā)了給報紙、廣播、電臺寫稿投稿的念頭,沒有方格稿紙,就用復寫紙自己動手劃,沒有信殼就自己動手做,稿件用信殼封好后就交給去村外趕街或辦事的人,請他們帶到兩個多小時山路外的永興傣族鄉(xiāng)街頭郵電所投寄。盡管一篇篇辛辛苦苦寫成的稿件石沉大海,他也不氣餒,仍然堅持挑燈夜戰(zhàn),苦苦追求,心里想,登不了報紙就算是向編輯老師匯報他的學習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寫的一些“豆腐塊”、“蘿卜條”、“火柴盒”文章漸漸地在省、州、縣的廣播、電臺、報紙播出和刊登了,他心里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
當時的縣糧食局領導看到他喜歡寫文章,1985年把他調(diào)到離縣城只有28公里的他的家鄉(xiāng)宜就鄉(xiāng)糧管所工作,并語重心長地鼓勵他今后要繼續(xù)積極地學習,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向新聞單位投稿。在宜就交通方便了,有了電燈、自來水,郵遞員一個星期送來三次報紙。為了進一步搞好業(yè)余報道工作,他自費購買了自行車和照相機,寫稿更勤奮了。楊德祥堅持請有關領導和同志審核稿件所寫內(nèi)容,準確無誤后才投給編輯部。他先后結(jié)合糧食工作,寫了《糧所補付小麥款,群眾贊揚風格高》、《朱永忠十年向國家交糧十三萬斤》等二百多篇宣傳糧食工作的稿件,都被新聞單位采用。《永仁縣需要200萬斤大米》的消息在《云南經(jīng)濟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后,縣糧食局收到省內(nèi)外50多封信函和電報,很快購足了急需平抑糧價的200萬斤議價大米。1986年,他看到宜就鄉(xiāng)衛(wèi)生院建于50年代的住院部又矮又黑,曾經(jīng)被有關部門鑒定為危險房,他拍攝了兩張照片,投給了《云南日報》,《云南日報》刊登后,引起了省、州衛(wèi)生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很快撥出專款到宜就,新建了明亮寬敞的宜就衛(wèi)生院住院部,醫(yī)療條件明顯改善。不少干部群眾都把楊德祥當知心人,找他談心里話。當然,也有個別同志對搞業(yè)余宣傳報道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他寫稿是圖稿費、吹捧領導出風頭拍馬屁等等。他想,既然他已經(jīng)熱愛上新聞報道工作,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只要搞好本職工作,實事求是地寫稿,就什么也不怕。其實,當時的稿費,縣廣播站每一篇才5角錢,他被采用的稿件,最高稿費也不過10元左右。微薄的稿費收入,主要用于購買信殼、方格稿紙、郵票、訂閱新聞業(yè)務書籍和報紙。1990年5月,他得知宜就中學建蓋教學樓有困難而向社會捐資時,他將積攢的50元稿費捐給了宜就中學。同年8月,他得知縣廣播站建機房有困難向社會捐資時,他又積極把積攢的30元稿費捐給了永仁縣廣播站。1991年8月中旬,盡管他剛從云南大學自費學習回來,手頭十分緊張,他還是省吃儉用,在單位帶頭,把報社匯來的15元稿費取出來后捐給了災區(qū)人民。省、州報社、電臺經(jīng)常給楊德祥寄來編輯出版的通訊業(yè)務書籍,給他提供了精神食糧,他每一期都認真學習,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把新聞理論知識運用于采寫實踐中,寫作新聞稿件的質(zhì)量逐步得到提高。一次他讀了文山州人民廣播電臺胡光儒寫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談談我是怎樣從小學畢業(yè)生成長為新聞記者的?》文章后想,我是高中畢業(yè)生,通過努力也一定能當上新聞記者!于是,他有了當新聞記者的念頭。
為了系統(tǒng)學習新聞寫作理論知識,1988年、1989年他兩次自費到州上參加全國高等學校成人招生統(tǒng)一考試,終于考上云南大學新聞函授班。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他擠時間認真學習新聞理論知識。有的同志對他說:“你何苦啊!搞糧食工作,學新聞專業(yè),風馬牛不相及,又是自費。新聞大專文憑在糧食部門又不起作用,不加工資……”這些冷言冷語始終沒有動搖他刻苦學習新聞的決心。
苦練內(nèi)功 愿望成現(xiàn)實
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三年的函授學習圓滿結(jié)束,楊德祥取得了國家承認學歷的云南大學新聞專科文憑。當時的中共永仁縣委宣傳部部長劉祥武和縣廣播電視局的領導為了培養(yǎng)他更好地成長,1992年6月,把他調(diào)到永仁縣廣播電視局工作,任專職記者兼通聯(lián)工作。1993年11月由工人轉(zhuǎn)為國家正式干部。
他在永仁縣廣播電視局擔任記者三年多來,堅決服從領導安排,放棄了無數(shù)的星期日、節(jié)假休息日,深入全縣七鄉(xiāng)一鎮(zhèn),深入農(nóng)村山區(qū)、深入生活采訪寫作。三年多來,楊德祥自拍自寫的電視稿件共播出200多條圖像新聞。他連續(xù)三年被云南人民廣播電臺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他所在的永仁縣廣播電視局也被云南人民廣播電臺評為先進集體。
根深葉茂 新聞戰(zhàn)線顯身手
由于吃苦耐勞,勤奮學習,工作出色,楊德祥多次榮獲云南經(jīng)濟報優(yōu)秀通訊員一等獎。云南經(jīng)濟日報社總編輯楊新民等領導親自深入永仁縣考察他,1996年9月把他調(diào)到云南經(jīng)濟日報社駐楚雄州記者站工作,任專職記者、常務副站長。到記者站后,他的工作擔子更重、更繁忙了,報社要求他每月采寫稿件5至7件,他月月都超額完成任務。為了更好地工作,他先后自費購買過6架照相機,5輛自行車。僅1997年至1999年三年時間,他就在《云南經(jīng)濟日報》上發(fā)表了稿件近三百篇。同時,他還積極向云南日報、云南人民廣播電臺、中央和省內(nèi)外報刊電臺投稿,宣傳楚雄好地方新人新事新氣象。為了進一步加大楚雄州的對外宣傳力度,他在全省各地州記者站中率先于1997年8月21日,在《云南經(jīng)濟日報》上開辟了《楚雄版》,成為讓彝州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彝州的一個窗口。在有關單位支持下,楚雄版已刊出三十多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1999年10月,永仁縣邊遠高寒貧困山區(qū)宜就鄉(xiāng)啊朵所村公所大河社、近四十歲的農(nóng)民李燦文和妻子張明燈到楚雄找到楊德祥,訴說了家里的困境。1987年1月,李被醫(yī)生誤診引起了藥物性中毒,留下了心肌炎后遺癥,全身癱瘓,不能動彈,臥床十多年,治療到1998年,勉強可以慢慢走路。1998年12月10日,他到昆明看望在昆明市建筑工程學校讀書生病住院的大女兒肖忠紅時,被一輛中巴客車撞翻,造成髖關節(jié)左右粉碎性骨折,左側(cè)股骨、腓骨骨折,已耗去醫(yī)藥費萬元之多。二女兒肖忠梅1999年7月被昆明鐵路機械學校錄取,正在讀書。家里還有三個60歲以上的帶病老人。而家里無豬無牛,根本供不起兩個女兒讀書,支付的醫(yī)藥費都是四處去借、去貸款。楊德祥一方面安慰他,并給他們安排食宿。另一方面立即把他家的遭遇和困難寫成稿子,還幫他寫了一份家庭困難申請書,讓他家去找找永仁縣、鄉(xiāng)民政部門和團委。《云南經(jīng)濟日報》以題為《何以感動蒼天?》在頭版頭條發(fā)表了楊德祥的稿件;《楚雄日報》也以《朋友,請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為題刊出。與此同時,楊德祥積極與永仁縣團委、楚雄州團委取得聯(lián)系,反映了他家的困難情況。文章刊登后,昆明市建筑工程學校照顧肖忠紅管理會議室,每月給她60元的補助,省州縣團委積極工作,從“希望工程”中分別給予肖忠紅、肖忠梅一定的學習生活補助,使李燦文的兩個女兒能夠繼續(xù)安心在中專學校讀書。李燦文和他的兩個女兒先后給他寫來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苦去甜來 愛拼總會贏
近二十年來,楊德祥的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基本上都是在采訪寫作中度過,根本記不清為了采寫新聞而放棄了多少個節(jié)假日和星期天,根本記不清有多少次是帶病堅持采訪寫作,也根本記不清楚有多少次忙于采寫而廢寢忘食。除了睡覺、吃飯外,不是看書報、思考問題,就是打電話了解情況或者是寫材料,做到了“眼勤多看、耳聽八方、腿勤多跑、手勤多寫”,對新聞工作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了。
楊德祥寫稿18年,先后被中央、省、州30多家報刊、電臺、電視臺采用了消息、通訊、小言論、論文、調(diào)查、新聞圖片、電視圖像新聞等累計4400多件次,約176萬余字。其中,被《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報紙電臺采用近四十篇。寫稿18年多來,先后四十多次獲省、州優(yōu)秀通訊員、好作品、好標題、征文、報紙發(fā)行獎。為了熱愛的新聞事業(yè),楊德祥活得很累、很辛苦、很緊張,但他從不后悔,因為,他深深地愛上了新聞工作這一高尚而神圣的事業(yè),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他樂意這樣苦一輩子,愿把終生獻給黨的新聞事業(yè),哪怕是還有一口氣,他都要為黨和人民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