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生機勃勃,尤其各種報紙雜志競相爭艷、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接。作為一名讀者,我訂有十多種報紙雜志,目睹它們在競爭中不斷增強可看性、可讀性的同時,又堅持講政治、講正氣,由衷感到欣喜。然而,讀報之余,又常常為一些知名報刊頻頻出現疵瑕深感遺憾,其中一些報紙由于缺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嚴謹的辦報作風,常導致一些不應有的謬誤或差錯,不僅影響了報紙的聲譽且誤導了讀者。在此,筆者試舉些許實例,以說明之。
一是隨心所欲引數據,不講科學少判斷,以致報道失實。如某大報揭露一研究所在環保上弄虛作假,非法排污,每天有“十萬噸”含毒廢水流入下水道。稍用心估算一下,一個小研究所怎么可能產生出十萬噸廢水?又如7月3日某文摘報登載科威特為除野駱駝之害,從瑞士進口狼尿“7萬噸”,用于撒在高速公路上,試問,該有多少條狼撒尿供之收集呢?這些新聞的出現,不是采編者隨心所欲,不假思索,便是科技知識貧乏,幼稚可笑。
二是無中生有編神話,以偏概全太離譜,客觀上宣揚了迷信。如某報曾刊登一雙目失明的老漢,因誤食了青魚膽而喜獲光明。稍有常識的人均知,魚膽含毒,食之后果嚴重。拿這種歪打正著的偶例作新聞,其后果不是與食魚膽一樣難測嗎?甚至這則新聞是否可靠也令人置疑。還有“神醫”胡萬林及“奇人”張寶勝等違反科學的現代神話,也正是我們的新聞媒體鼓噪出來的。這些新聞的出籠,也反映出我們有些新聞工作者缺乏科學知識,誤將違背自然的迷信當作新聞的賣點而嘩眾取寵。
三是虛假廣告蒙讀者,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缺少科學嚴謹的社會責任感。一段時間來,有的報紙等傳媒廣告鋪天蓋地,甚至壓過正版內容,引起讀者的反感。然而,我感到最令人憎惡的莫過于虛假醫藥與保健品廣告。這類廣告一是吹噓“包治百病”甚至有“返老還童”之功效,甚至一些保健食品也有了能治頑疾的特效;二是夸大專攻疑難雜癥的療效,一些疾病醫界明確指出目前暫無徹底根治或有較高治愈率的能力,而這些廣告就像“老軍醫”“一針見效”治性病一樣,不僅大膽宣稱能徹底根治糖尿病、尿毒癥、癌癥等頑癥,而且有的能包矮子長高、禿子長發、性無能者雄起等等。只要收了錢,就管它科學不科學,編輯不把關,報紙不負責,任其泛濫。更有甚者,有的報紙以讀者問答、新產品報道、新聞專訪、市場信息等形式為之張揚,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有償新聞”。
當今社會已是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這里之所以揭短,并非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只是希望我們新聞工作者更珍惜當今改革開放下發展新聞事業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學習科學技術知識,跟上時代發展的節拍;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科學嚴謹務實的精神辦好新聞事業,真正對人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