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人
好新聞精彩,有價值的舊聞同樣值得再讀。
最近,《新民晚報》副總編輯孫洪康《人間傳真》出版,這是他從事新聞工作18年來各種題材新聞作品的精選本,計100篇。打開新書,先看目錄,《“公車進香”,凈土不凈!》一組舊聞,立即吸引了我。
1990年大年初一(1月27日)清晨,孫洪康采訪馬年燒頭香的盛況,在玉佛寺意外發現一景。他寫道:“今晨零時許,記者趕到這片本該十分靜寂的佛土凈地時,只聽得那里引擎轟鳴,喇叭喧囂,一輛輛載著香客的轎車、面包車魚貫而來——如今的燒香人氣派不小!可后來,記者卻從牌照上發現其中將近半數都是公車!”孫洪康還將其中5輛車的牌照號碼抄錄于后發表。
這篇新聞見報后,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著名雜文家拾風2月1日在解放日報發表了言論《議一議“公車進香”》,稱贊此文是“一聲‘除舊迎新的爆竹,使人精神一振”。爾后,此事也引起了市領導的重視。當時的市委書記、市長朱镕基對此事作了重要批示:“要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葉公琦指示:希望新聞單位督促有關部門將此事查出結果,跟蹤報道。市監察局領導遂責成監察一處“特事特辦”。一查,果然查出了問題,根據孫洪康現場記錄的公車牌號,很快查出年初一凌晨前往玉佛寺進香的公車共有19輛。現場還有一部分非市屬單位的進香公車待另行調查。
時隔十年多,這則舊聞讀來,仍覺得是一篇具有濃郁“晚報味”的社會新聞,是一篇文字精短、扶正祛邪的短新聞,也是一篇典型的“我找他”、可讀性甚強的好新聞。一篇不到300字的新聞,觸及了反腐敗這樣一個重大主題;記者的獨具慧眼,幫助市長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以權謀私的問題。誰說新聞只有一天的生命?誰說短新聞難以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這篇消息獲1990年全國晚報短新聞大賽一等獎、上海市1990年度好新聞三等獎,是當之無愧的。可惜在今天的報紙上,這樣的好新聞太少了。
當一名優秀的記者應是全天候的,不能只當8小時的記者。洪康先生在后來向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介紹“我怎樣跑新聞”時說:“當記者是個苦差使,但雖苦猶樂,還樂此不疲。這就是一個新聞記者的事業心。有了事業心,才會有一股去鉆新聞、跑新聞、搶新聞的勁頭,才會有一種聽到暴雨聲在家里坐不住,聽到警報聲在夜里睡不穩的‘毛病。”這則引起轟動效應的“公車進香”新聞的發現,雖有其偶然性,但又是偶然中有必然。是年三十夜,當子夜將近,四周爆竹聲驟起,孫洪康在家里坐不住了,騎了自行車,察看環線內違禁燃放鞭炮的情景。車經安遠路,見玉佛寺前人山人海,他就駐足觀看,發現了公車進香的情景。這使他一下子涌起了采寫新聞的沖動。他連忙從口袋里摸出一張紙,不露聲色地記錄絡繹駛來的進香公車牌號,終于抓到了一條“大魚”。這種敬業精神值得大大發揚。
重讀“公車進香”這則舊聞的價值,還在于我們進一步感悟到,記者要善于從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重要新聞。同樣一件事,有人一眼就看出了它的新聞價值,有人看來看去仍看不出什么名堂。其中緣由之一,就在于記者有沒有一種強烈的新聞敏感性。這種新聞的敏感性是記者的經驗、智慧、才能和勇氣的綜合結晶,也是一個記者水平高低的體現。孫洪康先生采寫“公車進香”時,已當了8年記者。8年,對一位記者來說,是該成熟了。建議我們的青年記者都能讀一讀這則新聞和其他4篇附件,也不妨以此作一把標尺,衡量一下自己:我什么時候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新聞?
聽說,洪康先生的《人間傳真》第一版2500冊一經問世便一銷而空。在圖書市場很不景氣的今天,一本舊聞的集子能銷得這樣好,實在難得。由此也可見,只要是好酒,就不怕沒人買。縱然是舊聞,也還有生命力。如“公車進香”這則新聞本身的警示作用,在今天,仍沒有過時,因為類似的腐敗現象在今天并沒有絕跡。這也許是孫洪康先生當年采寫這則短新聞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