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生
說實在的,自五十年代初起,我打心眼里就崇拜記者。無論是工廠、農村、機關、學校、軍營,只要記者一到,深入采訪,精心構思,挑燈夜戰,或新聞或通訊或專訪,很快就會赫然出現在報紙上。閱讀著散發油墨清香的報紙,一種對新聞記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人把記者比喻為辛勤擷采花粉的蜜蜂,十分貼切形象,他們到處奔波,日夜辛勞,把人間最美好的事物告訴人們,把自己辛勤釀成的蜜糖奉獻給廣大讀者。
然而,時至今日,有些“無冕之王”卻變樣了,下基層采訪,走馬觀花,敷衍了事;搞農村報道,怕苦怕累,生怕泥漿濺臟了自己的名牌皮鞋;作會議報道,憑材料去頭掐尾,勾勾劃劃,寫個標題便交差完事。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小報記者竟然長期不用腦,不動筆,而發稿頻率極高,獎金也不少拿。其奧秘何在?老朽思忖再三,琢磨不透,真可謂百思而不得其解。有人為這些不動筆的記者畫像,名曰:“茅臺下肚,紅包照收,‘寶馬迎送,擲下一言,小張小李,稿件傳來,明日見報。”細細觀察,果真如此,原來,稿件是通訊員寫的,自己填上“本報記者”的大名,稿件見報,名利雙收。不明真相的部主任、總編輯還真以為這些記者雨里來,風里去,為此“高產”,說不定還贊美獎賞一番呢!
與穆青、金鳳等老一代記者相比,無論是職業道德,還是采訪作風,這些“不寫稿的記者”的素質之低下,實在令人嗤之以鼻。新聞是以真實性為基石,采訪材料的豐富,需要記者獨具慧眼地挖掘,有了新聞眼,文章就光采奪目,熠熠閃光。至于寫作角度,體裁運用,情節安排,無一不需要在新聞寫作時動一番腦筋,下苦功夫。那些懶于動筆的記者只掛名,不寫稿,長期依賴通訊員的來稿原樣送審發表,那么,久而久之,會被人瞧不起,而且自己的腦袋和筆也都要生銹了。
上述見解,但愿不是多余。作為業余通訊員,愿與諸位“無冕之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