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強 周國慶
坦克,被譽為20世紀“陸戰場之王”。在新世紀里,它是否還能保持這一顯赫的地位呢?面對這一疑問,美、俄、英、法等絕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專家,尤其是陸軍方面的專家都認為:下一代的作戰坦克必須在性能上作較大的改進,否則,就很難勝任未來戰場的需求。因此,各國都在大力改善坦克的作戰性能。
“隱身技術”將大放異彩
從最近幾場高技術的局部戰爭來看,坦克面臨來自地面和空中的威脅正在日益增大。傳統的坦克防護是依靠既重又笨的裝甲及瑣碎的輔助措施,弊處較多,必須采用更有效的方法。隱身技術的出現,特別是在F—117、B-2等空戰平臺上的杰出表現,大大促進了陸戰武器改革的決心。這一方面,美國的步伐最快,它率先推出了全新的坦克發展方案——稱為“未來作戰系統”,準備在2015年開始生產一種新型坦克來取代美軍現役中的M—l系列主戰坦克。這種新型坦克的防護設計獨特,它并不過多地強調裝甲防護,而更多地依靠“隱身技術”來進行防護。為了降低雷達信號的特征,它將大量采用能夠反射雷達波的復合材料和涂料;而在動力裝置方面,它摒棄了傳統的柴油發動機、甚至燃汽輪發動機,而準備采用正在加速發展的更先進的新型電驅動裝置,這樣可大大降低自身的紅外特征;同時,為了降低可見光特征,車體的高度在設計時被降低了。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隱身”處理,“未來作戰系統”的戰場生存能力將得到極大的增強。
“確保萬一的主動防御”
第四代主戰坦克將普遍采用“主動防御”措施來減少自身受到的打擊。坦克作為戰場目標,雖然可以在“隱身”上大作文章,可終究避免不了被發現、受打擊。美軍的“未來作戰系統”在炮塔的周圍,將裝有美國正在發展的一種主動式的攔擊彈裝置(SLID),該裝置將由探測器、火控雷達、火箭彈和計算機等部分組成。它能自動地探測來自各個方向的目標威脅,并能在安全距離之內,主動地發射SLID裝置去攔擊來襲的反坦克導彈、炮彈等目標。其攔擊高度為200~300米,水平攔擊距離為100米。俄羅斯在1997年9月6日首次推出“巴斯”坦克,這種坦克(屬于第四代)的頂部,裝有一部多方向的雷達探測系統,它主要探測來襲的反坦克導彈及其他反坦克武器,一旦發現來襲目標,系統能針對目標的來襲方向,主動地發射小型榴彈或火箭攔擊來襲的目標。
“高機動性”+“輕小型化”
機動力是防護力與火力的“連接體”。它既是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火力的基礎。為了在高速機動的同時又不致暴露自身過多,采用新型的發動機就成為了必然。美軍的“未來作戰系統”采用新型電驅動裝置,它們是利用混合式電源供電或利用人造衛星太陽能供電的,在大大降低行進時的溫度、噪聲的同時,還可減少燃料的補給量。其機動速度可達95千米/小時。俄羅斯的“巴斯”坦克也采用了先進的1250馬力的燃汽輪發動機來提高機動力。
傳統的主戰坦克為了提高防護力,需要大量的新型裝甲及輔助裝置,這使得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重量也越來越重,嚴重地損害了坦克的戰術機動性和戰略機動性。所以,通過隱身技術提高防護力之后,就必須對坦克進行“減重”了。美軍的“未來作戰系統”能大幅度地減去多余的裝甲與輔助裝置,使坦克重量降到15—20噸,這個重量僅為傳統主戰坦克的23%~44%左右,相當于現代步兵戰車的重量,實現了“輕小型化”。
“火力”——坦克的靈魂
作為“陸戰之王”,坦克是以強大的火力、防護力及機動力而“逞威”的。對摧毀未來戰場目標的能力進行提高,是坦克發展的重中之重。增強火力的途徑有多種:一是進一步增大坦克主炮的口徑,由120毫米或125毫米增大到140毫米,使其既能發射榴彈、穿甲彈等反坦克炮彈,又能發射較大彈徑的反坦克導彈;二是采用新概念火炮。像美軍的“未來作戰系統”采用了彈丸初速極高的電熱一化學炮或電磁炮代替采用常規的大口徑大炮,這種炮的彈丸初速可達2200~2500米/秒,美國陸軍計劃在2005年開始裝備這種電熱一化學炮;三是增添新的火力單元。美“未來作戰系統”在其炮塔周圍,將裝置新一代改進的“海爾法”反坦克導彈或改進的“陶”式反坦克彈,或新的LOSAT目視瞄準反坦克導彈以及7.62毫米機槍;四是提升火控系統的工作效能。第四代主戰坦克必須攜帶多種先進的傳感器,比如像“未來作戰系統”裝帶的前視紅外、多功能激光器、激光雷達、高清晰度電視等目標捕獲瞄準具和目標交戰瞄準具。這樣,坦克才能對地面、空中目標進行快速有效的偵察和打擊。
“陸戰之王”正大步向前,迎接新世紀戰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