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士奇
在戲曲舞臺上,我們常可看到一些角色臉上用紅、白、黑、黃、藍等色彩勾繪一些象征性的圖案,既增強了人物感染力和戲劇效果,又平添了難以言盡的舞臺美,這就是享譽中外的戲曲臉譜。
百態千姿的戲曲臉譜,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獨具風格的造型藝術。臉譜孕育于上古時期的圖騰,發源于春秋時代的儺祭。儺祭是一種驅鬼的宗教樂舞,舞者戴的是“黃金四目”的假面具,這種面具后來演變成了臉譜。相傳14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蘭陵王長恭勇武而美如少婦,自感不能使敵畏懼,于是刻木為假面具,用鮮明的色彩描繪成為極其可怕的樣子,果然威風凜凜,勇冠三軍。之后,為了頌揚蘭陵王的機智勇敢,人們摹擬他“衣紫、腰金、執鞭”,戴上假面具上陣打仗。人們還作有“蘭陵王人陣曲”、“蘭陵王破陣舞”予以配合,載歌載舞,十分好看。這種形式,發展到了唐代,就成了中國最早的歌舞戲劇——“代面”。“代面”可以說是戲曲中利用面具的開端,以后屢經藝術人們不斷創新而成了藝術化的戲曲臉譜。宋朝雜劇的演出中,就已創造出以面部為中心有一塊白斑為顯著特點的丑角臉譜,《宋史·蔡攸傳》也有“滌抹青紅、雜倡侏儒”記載。到了清末同治、光緒年間,隨著京劇等民間戲劇的繁榮,臉譜成為戲曲特有的化妝藝術,一般用于凈(俗稱花臉)、丑兩行所扮演的各種角色。
臉譜雖然源于生活,但是它是經過了變形和夸張的藝術再現。臉譜體現人物的神韻氣質與性格特點,不能干人一畫、一個模式。臉譜多達幾百種,每個臉譜都有一定的主色,以構成人物的基本色調,一般紅、白、紫、黑、黃、綠、藍、粉、灰、金、銀等色,其他副色則起美化裝飾作用。這里色彩運用,寓有褒貶善惡、評價好壞的含義,紅色臉多用于忠義正直人物,如關羽、姜維等;黑色是華夏的祖色,大多表現為剛正不阿的人物,如包公、楊七郎等;白色是一種寒色,常用于多謀狡詐一類的人物,如曹操、司馬懿、秦檜等;紫色臉一般表現為有血性而又靜穆的人物,如龐統等;藍色或綠色,多表現為勇猛剽悍人物,如竇爾敦等;其他粉、灰、金、銀等顏色一般為老年、神佛精怪之類人物。還有那些性格復雜的人物,也有其特定的譜式,如北宋開國元勛趙匡胤,前半生富有正義感,后半生欺詐險惡,他的臉譜上紅下白。臉譜主色也是自然膚色的藝術描繪,主要夸張眉、眼、鼻、嘴和腦門五個部位,構圖式樣常可分整臉、三塊瓦臉、碎花臉、六分臉、十字臉等,譜式根據人物特征來設計,色彩線條可千變萬化,使臉譜顯得豐富多彩。
戲曲臉譜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特色,還能表現廣大人民的感情和愛憎,辨忠奸,分善惡,如曹操是白臉,用“面無血色”,表現他陰險毒辣;張飛是蝴蝶大花臉,表現他豪爽通達;李逵的臉譜要整臉,不要碎臉,才能完整體現他善良正直,又帶粗魯的性格。我國360余個劇種,絕大多數有各自的臉譜,以鮮明的色彩勾畫出的大花臉使人神往,一副副精彩絕倫、蘊意深刻的臉譜令人傾倒。五彩繽紛的戲曲臉譜,至今仍成為我國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文化藝術。郵電部還于1980年發行T45《京劇臉譜》郵票(1套8枚),生動表現出孟良、李逵、黃蓋、孫悟空、魯智深、廉頗、張飛、竇爾敦的臉譜形象,郵票發行海內外,頗受各國集郵愛好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