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今年4月13日晚上10時許,某小學五年級學生艾某在回寢室時,開玩笑地將緊跟其后的同學張某關在門外。張某在外喊門不開,情急之下用腳踢壞了寢室門。次日早讀時,班主任鐘某得知此事,并了解到學校為此事將會扣該班紀律分,為此甚為惱怒,當即嚴厲地批評了張某。一會兒,艾某走進教室,鐘某將他叫到講臺上,令其下跪承認錯誤,責問為什么不守紀律,將同學關在門外。連問幾次,艾某兩眼望天不作回答。鐘某一氣之下,順手拿起教鞭朝艾某腿部連打兩下,見艾某仍無悔改之意,她便命令全班56名同學依次排隊,輪番上講臺抽打艾某兩耳光。有一個平時和艾某關系好的同學打得輕些,被鐘某喝令重打兩下。事發后,艾某的家長將艾某送到醫院檢查治療,又經法醫鑒定,艾某為輕度急性心理性精神障礙,與體罰事件有因果關系。
由于有關單位對鐘某的體罰行為只是進行了批評教育,艾某的家長不服,認為艾某作為一名未成年學生,理應受到學校、老師的人身保護。但鐘某在履行職務過程中違法實施體罰,不僅傷害了艾某的身體,更使其幼小的心靈受到摧殘,遂以鐘某和其所在學校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在法庭上,鐘某答辯認為,自己教育方法的錯誤已經受到處理,艾某不存在精神損失,但是愿意給予適當的經濟賠償。學校認為,鐘某的行為是個人行為,與學校毫無關系,不應承擔任何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第四十七條規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或者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承擔其他民事責任?!辩娔尺`反有關規定,命令學生對艾某抽打耳光是體罰學生,是對未成年人人格和身體的侵犯,應承擔主要責任。同時,鐘某的行為發生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對此也應負一定的責任,遂判決兩被告共同賠償艾某的經濟和精神損失費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