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中國的寶島臺灣毗鄰祖國大陸,地處西太平洋的交通要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自明代中葉以來,它就成為了各國列強覬覦的對象。特別是日本,從1593年~1895年的300多年中,就曾3次大舉發動侵臺戰爭,給臺灣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遭到了臺灣人民和祖國大陸軍民的沉重打擊。
第一次侵臺戰爭
日本對臺灣的侵略始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年)。1590年,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國內戰亂的局面,統一了日本,并開始致力于海外擴張。1592年,豐臣秀吉派兵進攻朝鮮的時候,就圖謀南下侵略臺灣。1593年,日本派使者原田遜七郎赴臺,以武力威脅,要求臺灣向日本納貢。明政府聞訊后,加強了臺、澎地區的軍備,并采取了積極的防御措施,使日本的陰謀沒有得逞。
雖然在其后的侵朝戰爭中,日軍被中朝軍隊打得大敗,但它一直都沒有放棄霸占臺灣的野心。1609年,主持日本朝政的德川家康命令有馬睛信率軍入侵臺灣。這次入侵,日本方面一是想調查臺灣的港灣、物產情況,為日本以后占據臺灣作準備;二是想脅迫臺灣人民向日本投降納貢。有馬晴信的侵略活動遭到了臺灣人民的堅決抵抗,他在損兵折將后狼狽地逃回了日本。但是,德川家康仍不甘心失敗。1616年,德川家康又命令村山東庵率戰艦13艘、4000余名侵略軍渡海侵臺。但是天公不助侵略者,日軍艦隊航行到琉球附近時遭到了颶風的襲擊,只有1艘船到達了臺灣。殘余的日軍一登陸,就陷入了臺灣人民的包圍之中,他們自知不敵,最后全都自殺斃命了。
由于明政府的嚴加防范,再加上臺灣人民的傾力配合,日本侵臺的圖謀一直未能得逞。1636年,日本頒布了鎖國令,其侵臺活動才告一段落。
第二次侵臺戰爭
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后,國力大為增強,很快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與此相反,中國自t840年鴉片戰爭后,領土、主權不斷喪失,清政府的腐朽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它處心積慮,不斷地尋找機會,并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1871年12月,2艘琉球的貢船在海上遇到大風,漂流到了臺灣。其中一艘獲救,船員被護送到了臺灣;另一艘船在臺灣南部海岸登陸后,船上有54人被附近高士佛、牡丹兩社的土著人殺害,這就是所謂的“牡丹社”事件。琉球自明代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琉球人遇害與日本沒有任何關系。但是,日本卻趁琉球王子赴日祝賀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冊封琉球王尚泰為“藩主”,從而確定日本與琉球的藩屬關系,然后照會各國,聲稱琉球已歸屬日本?!澳档ど缡录苯o了日本一個盼望已久的侵臺借口。日本政府立即著手準備,一方面聘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為顧問,從他那兒獲取了大量的臺灣情報,另一方面又對清政府不斷地進行外交試探。
1874年4月,日本成立了侵臺機構“臺灣都督府”,組成了3600余人的征臺部隊。5月10日,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的率領下,侵臺日軍在臺南的瑯嶠登陸,向牡丹、高士佛兩社發動進攻。兩社居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終于抵擋不住裝備精良的日軍,牡丹社首領阿祿父子等人陣亡。6月3日,日軍占領了牡丹社。
清政府獲悉日本侵略臺灣后,迅速向日本外務省提出了質詢,并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日軍侵臺事件。沈葆楨抵臺后,積極加強戰備,得到了臺灣人民的全力支持,對日軍造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力。同時,侵臺日軍由于水土不服、供給不足等原因,患病的有500余人,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問題。雙方最終在1874年10月31日簽訂了《中日臺灣事件專條》,清政府向日本賠款50萬兩白銀,日本承認臺灣地區的主權完全屬于中國,但日本由此達到了使琉球完全脫離對清政府的藩屬關系,進而吞并琉球的目的。
第三次侵臺戰爭
1874年的侵臺事件后,日本沒有實現據臺為已有的目的。因此一直都在圖謀發動新的戰爭,擊敗中國,徹底占領臺灣。為此日本進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它瘋狂地擴軍購艦,并不斷派人前往中國調查,只待伺機而發
1894年2月,朝鮮東學道農民起義爆發,中國和日本派兵赴朝。7月25日,日本海軍突然在豐島海面對北洋艦隊的運兵船發動攻擊。3天后,其陸軍也向駐朝的中國軍隊進攻,終于挑起了對中國的戰爭。8月1日,清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甲午戰爭由此爆發。
隨著日軍在遼東戰場的節節勝利,到11月,日本已經攻占了大連、旅順等地。日本軍部據此提出了進軍直隸、直取京津的計劃。而首相伊藤博文則提出了“直沖威海并攻略臺灣方略”,他認為如果直接進攻京師可能會招致列強的一致干涉,不如奪取臺灣,造成據臺為已有的既成事實。
在日本加緊部署“北攻威海、南取臺灣”策略之時,清政府內部妥協求和勢力逐漸上升,并開始派員向日本求和。1895年2月,威海衛被日軍攻破,北洋艦隊覆亡。慈禧太后徹底喪失了對日作戰的信心,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還在談判剛剛開始時,日軍便派比志島義輝率領5000余人的混成支隊及7艘軍艦進攻澎湖。澎湖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不敵實力占優的日軍,彭湖被占領,臺灣與大陸的聯系被阻斷。
在日本的威逼下,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富饒美麗的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從此陷入了日本殖民統治的深淵,遭受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深重苦難。但是,臺灣人民并未屈服,從1895年6月~10月,不畏強敵的臺灣義軍和清軍前赴后繼,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抗敵,使日軍傷亡32000余人。臺灣人民武裝抗日的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中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