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紫玲
初次出國時,人們常常會為小費而尷尬,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給什么時候不必給,更不知道給多少才是恰到好處,給多了,覺得冤,給少了,很可能當場遭白眼。
今年3月28日,我乘飛機穿過太平洋,降落在芝加哥的歐海爾國際機場,在辦理完入境手續(xù),正為兩件行李難于提動而犯難的時候,一位身著紅馬甲的小青年走過來,用手推車把我的行李送了出來。我連聲謝謝,并從提包里拿出10美元,小青年連連擺手,嘴里不停地說:“No,NO”,怎么?少了?我又加了2美元,小伙子一邊說“oK,oK”,一邊從我手里抽出2美元,然后微笑著走了。嗬!原來既推行李又引路僅僅只需2美元,多給也不要。小伙子的行為給我留下了對美國的第一個好印象。后來我得知,機場手推車是不要租金的,幫運送行李每件l美元,當然,如果有八九件,你湊個整數(shù)給10美元也說得過去。
在美國付小費有個大致規(guī)定:如乘坐機場巴士,每件行李的小費1美元,出租車則為車費的10~15%;吃飯,自助餐廳不要小費,其他飯店為就餐費的10~15%,如果吃的時間較長,也可以多給;住旅店請人提行李也是1美元一件,打掃房間的服務員也需給1~2美元,但如果只睡一晚不給也無妨;如果要求特殊服務,如委托送餐點、代購物品等,自然要另付小費了。
在美國付小費大多是主動給的,但也有在你買單時扣的。如紐約中餐館8美元一碗的面條需交10美元,其中2美元為小費。為什么要扣?據(jù)說是因為就餐者中外國旅游人士居多,不少人沒有留小費的習慣,服務員又不便一一索取,因而只有出此下策。我隨旅游團到拉斯維加斯、大西洋賭城等地游玩,導游在旅游結束前的第4天,就把索取小費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每人每天應付導游2美元小費,司機2美元,給多了對方說聲謝謝,給少了就會繃著臉繼續(xù)要。我們3人給了50美元,也有的1人給50美元甚至更多。
在美國付小費已成一種禮節(jié),別人為你服務,你不付小費就是“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有時對方服務很差,真不想給但仍然不得不給。有一次,我走進加州一家理發(fā)店,理發(fā)師修修剪剪不到20分鐘就完工了,我對著鏡子一照,長短不齊男女難辨,付錢時除了35美元工錢外還得加4美元小費。在美國,小費是服務人員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往往比正常工資還要高得多。一個曾在中餐館打過工的中國留學生說:“餐館打工十分辛苦,強裝笑臉討顧客歡心,只是想能多得到點小費。美國人辦事刻板,是多少就給多少。中國人就不同,有的10美元、20美元的給,也有些人1美元也不給,遇到那些吝嗇鬼,心里當然很惱火,如果他下次再來就不想答理他了。”看來付小費決不可過于吝嗇自然也不必豪放甩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