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文化獨特
縱使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的經驗歷歷在目,日本的民族特性仍教我至今心有余悸,我還是覺得他們有值得尊敬和佩服之處。他們的群體協作精神,他們的紀律、智慧、刻苦勤奮和為國犧牲的精神,組成一支強大無敵和生產力特強的隊伍。日本人深知自己的國家資源貧乏,他們必將會繼續格外努力,為人所不能為。
獨特的文化價值觀使他們在即使發生任何突變的情況下,也能成為災難的生還者。地震、臺風、海嘯,自然界某些不可預測的力量,時不時會給他們帶來災難,但是,他們隨時勇于面對任何損失與傷亡,從廢墟中抖擻精神,振作起來,重建家園。1995年神戶那場大地震過后,日本人的舉動和反應,比起1992年洛杉磯那一場破壞性較小的地震過后,暴亂、掠奪到處發生的混亂場面,益發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神戶完全沒有發生掠奪或暴亂事件。日本公司自己采取拯救行動,提供食物、救濟所、衣服;志愿組織自動請纓提供援助。就連日本黑社會也義不容辭地加入拯救行列。政府方面拯救工作顯得緩慢,鐵路、公路、電話不能使用,水電服務全部中斷。但是,沒有人陷入悲痛絕望而一蹶不振,哪怕失去的家人、財產再多。
1996年11月大地震過后一年半,我到神戶訪問時,驚訝于那里的生活如此迅速地恢復正常,神戶居民從容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如常生活。
日本人勤奮 團結 敬業
日本人有獨特的文化,像“樂高”砌磚一樣,恰如其分地相互配合拼湊成一個整體。一對一單挑,中國象棋也好,圍棋也罷,許多中國人都不輸給日本人。但是作為一個群體,特別是工廠里的生產隊伍,任誰也難把日本人擊垮。我曾問日本公司駐新加坡的一個經理日坂,本地員工還要多久才趕得上日本的水平?他認為也許在10~15年后。在進一步追問下,他卻表示本地員工恐怕不可能完全與日本齊步。他指出兩個原因:首先,日本員工總會在同事因其他重要事情離開崗位時,自發地暫代其職,新加坡員工則只顧份內的工作;其次,新加坡沿襲了英國的制度,基層和領導核心界線分明,理工學院或大學畢業生一入行必定直接高居要職。日本的情況就大不相同。
1967年到日本訪問期間,我參觀了石川島播磨工業在橫濱的船廠,這家公司是新加坡裕廊造船廠有限公司的合伙公司。副總裁真藤恒博士是個出色的工程師,身強體壯,精力過人,他帶我四處走走。他跟其他工人一樣,身穿公司制服,腳穿膠靴,頭戴安全帽。在進入船塢之前,他拿一頂安全帽給我。他對船塢熟悉得不得了,邊走邊用英語向我解釋,稱贊日本工人守紀律、勤勞、團結和有效率。
回到辦公室共進午餐時,他解釋了英國管理層跟日本管理層的不同點。日本執行人員和工程師在工廠里工作,他們必須了解最底層的工人,才能有效地領導他們,所以必須從基層做起,逐步上升。英國船塢執行人員坐在鋪地毯的辦公室里,從不去看看在車間或船塢工作的工人。對工人的士氣和生產力來說,這不是好事。
1975年5月,我在1973年10月的石油危機后第一次訪問日本。這趟訪日,我發現他們的辦公室和公共大樓,包括豪華酒店,全積極減少所使用的能源。即使夏日炎炎,我居住的酒店客房空調系統最低也只能調到25攝氏度,在那種季節算是挺熱的。酒店內貼上通告,敬請房客原諒??头壳鍧嵟ひ部倳谖覀冸x開房間后,殷勤主動地把所有電燈和空調都關上。裝置節省能源儀器的日本公司,可獲政府提供的稅務優惠。日本在1978年成立了節省能源中心,通過展覽、工業能源審查研究工作,把節省能源的科技和知識傳播開來。這就難怪日本每單位工業產量的耗電量是世界最低的。
進入70年代末期,日本從石油危機中復蘇的經濟奇跡,成了舉世艷羨的焦點。就在西歐和美國不得不放慢腳步的時候,它卻已重享高增長率。盡管許多文章和全球最暢銷書籍紛紛稱頌它的成功之道,但世界對日本人依然抱著根深蒂固的觀念:工作起來像螞蟻似地不眠不休,居住在兔子窩里,堅持封閉自己的市場,然后把鋼鐵、汽車、零失誤的電視機和電子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外國。
日本經理總會全力以赴
不管獲配什么職務,日本經理都會全力以赴,盡心盡力。70年代,日新合作的裕廊造船廠的一名日籍工程師,因在計算成本時出差錯,導致公司失去一項重要的石油貯存庫工程。他把公司那年盈利的滑落歸咎于自己的失職,愧疚之下以死謝罪。我們非常震驚,無法想象任何新加坡人會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如此強烈深重的責任感。
正因為自我要求高,日本公司難以找到及得上國內水準的新加坡管理人員。在裕廊造船有限公司,自60年代同我們聯營20年來,無論總裁、財務總管、總工程師,全是日本人。而幾乎所有美國跨國公司在開業10年后,都大膽起用新加坡人出任總裁。新加坡執行人員和工程師都曉得,要在日本跨國公司獲得升職和認同難如登天。
1980年,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官員到日本同深具影響力的國際貿工部工作伙伴會面。
國際貿工部當時給新加坡官員的勸告是,憑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我們可以充當知識和資訊中心,跟東京相輔相成。日本人相信這樣的中心要取得成功,非得有可靠和可以信賴的人民不可。這些話我們牢記在心,對發展成為知識和資訊中心的必備條件進行認真研究后,我們加倍重視學校里的數理和電腦教學。政府部門為私人企業樹立榜樣,率先全面電腦化,并通過電腦的加速折舊提供所得稅優惠。這個決定使我們走在鄰國前頭?!爸腔蹗u”計劃正是在這個時候播種萌芽。通過光導纖維在島內建立四通八達的網絡,再把小島同東京、紐約、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等主要的知識和資訊中心,以及同吉隆坡、雅加達、曼谷、馬尼拉等鄰近城市連接起來。
日本企業的哲學
日本企業最讓我折服的在于它們對操作先進機器的人員的重視。他們不斷為員工提供訓練和再訓練,使得先進的機器能發揮最大的功用。日本人的這套企業哲學,確保他們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列。
日本國際貿工部官員跟我說過,企業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更何況員工都是終身受聘,所以他們愿意在雇員身上投資。新加坡人都是移民的后代,我們的員工沿襲了英國制度的求職態度,哪個雇主出價高,員工就往哪里跑。日本公司給員工額外補貼的方式,包括津貼、加班酬勞、花紅和公司福利,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像新加坡的做法,日本公司提供的補貼往往比員工的基本薪酬還多。就因為日本員工所獲的額外補貼高,國家一旦面臨經濟不景,公司利潤下降,雇主就能立刻削減花紅和津貼,把薪金成本緊縮40%至50%。只要公司營業額一恢復,補貼自然又增加。
這么做才能實行終身雇傭制。勞資雙方分享利潤,也共渡難關。在艱苦時期,即使公司賺不了錢,員工也清楚知道公司的長遠利益是他們終身飯碗的保障。我還真希望能向日本學習,可惜同新加坡的雇主談過幾次后,卻不得不放棄這個念頭。新日兩國的文化根本不一樣,新加坡雇員對公司不像日本人那么忠心耿耿。更何況,新加坡有許多大雇主是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它們的公司文化各不相同。隨著經濟全球化,日本已被迫開放它的國內市場。許多歷久不衰的做法,例如終身雇傭制也必須有所改變。但我見識過日本人民的能力以及他們的教育素質。雖然他們不像美國那樣成功鼓勵許多企業家自行創業,但日本的年輕男女并不缺乏想象力、創意和創新的點子。5~10年內,日本人必將卷土重來。(摘自香港《星島日報》,有刪節)
《海外星云》(2000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