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晴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6歲多時,下頜乳門牙就開始替換。長到6歲半時,上頜的大門牙也開始替換。兩顆乳大門牙脫落后不久,新的恒大門牙就先后順利萌長出來了。過了不多久,大門牙兩側的乳小門牙也先后脫落。按一般規律,大約3~6個月,新的恒小門牙就應萌長出來。可是等啊等,盼啊盼,時間過去了兩年,新的小門牙就是不見有動靜。父母帶孩子請醫生檢查,拍攝X光牙片才發現,孩子的恒小門牙牙胚比較寬大,經測量單個寬度有7.5毫米,而這孩子兩顆乳小門牙脫落后的單個間隙只有4~4.5毫米,顯然是由于恒牙牙胚被卡在牙床骨里面,所以一直長不出來。再檢查這孩子的上頜牙床骨骼,比一般孩子的要狹窄、偏小,而其上面4顆大小門牙的個頭又比一般孩子的大,大門牙的寬度有9.2毫米,小門牙的寬度有7.5毫米,僅這4顆牙齒需要的地盤就達33.4毫米。而孩子狹窄偏小的上牙床骨能為這4顆門牙提供的地盤卻只有26.4毫米左右,也就是說,缺少大約6~7毫米,顯然不具備正常萌出的條件。
牙齒個體大而牙床骨骼小,這種現象在口腔正畸醫學中稱牙量與骨量不調。這種類型的牙頜畸形,反映的是孩子的牙齒總量與頜骨大小之間比例關系的不協調狀態。專家認為,在正常和理想的情況下,孩子的上下頜骨骼應該有足夠的間隙(位置)供牙齒萌出并能夠排列整齊。但臨床觀察,在現在的兒童中,能夠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比較少見,普遍存在牙量與骨量的比例失調,其中主要是牙量大于骨量。所以,目前在孩子中牙齒排列不齊類型的牙頜畸形很多。
照片1顯示的例子,經有經驗的醫生檢查就會發現,這種情況預示著這孩子上頜的小門牙由于間隙不足,將很可能發生重度的牙齒扭轉或產生腭(舌)向錯位,任其發展下去,則會造成孩子上面一排門牙嚴重擁擠與排列不齊。
臨床還觀察到,造成現在很多孩子上面一排門牙擁擠與排列不齊的原因,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但也與當今不少的孩子從小吃的食物過于精細有關。現代醫學研究和臨床發現,人類的一些器官受“用進廢退”規律的影響,今日的獨生子女在牙頜畸形方面的發病率要比他們的父母高,似有增多加重的趨勢。由于孩子生長發育期間吃食物不費勁,他們的口腔、肌肉、骨骼缺乏正常與必要的咀嚼功能鍛煉,影響了骨骼的正常發育。因為人類的上下頜骨骼是孕育20顆乳牙和32顆恒牙牙胚的基礎,更是替換新牙與恒牙正常萌出并排列整齊的基礎。上下頜骨骼發育得不好,牙槽基骨生長得狹窄偏小,又遇到孩子新換出的門牙個體偏大,所以,孩子到了換牙期,就必然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新牙萌出遲緩、萌出困難、牙齒扭轉、腭向錯位等。
孩子上面中間大門牙長出來以后,左右的小門牙老是長不出來,這確實令不少父母擔憂。因為人們對這種早期的牙頜畸形缺乏認識,多數人采取等待、觀察的態度。美國著名口腔正畸醫學專家格瑞博在總結幾十年的經驗后認為,2000年以后,大多數的牙頜畸形(牙齒錯位,牙床骨變形),將在兒童生長發育的換牙期(混合牙列期)開始早期預防性矯治。早期矯治的好處是:可以早期糾正或部分糾正牙齒的錯位、牙床骨和牙齦等軟組織的不正常狀態。
今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發達國家醫療技術的輸入,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治療途徑。日本著名口腔醫學專家中田稔在口腔正畸預防醫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牙頜畸形早期防治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對照片1這種骨量小的病例,當孩子長到6~8歲時,即可進行上頜上牙床骨骼的矯形擴大治療。治療措施從促進孩子的上頜上牙床骨骼的生長發育入手。在骨骼增寬加大過程中,可以引導兩顆小門牙較順利地萌出,并可將其矯正到正常位,再將上面4顆大小門牙先行排齊。照片2就是采取這種治療所取得的成果。
專家認為,早期治療可以預防始發的牙頜畸形向嚴重、復雜的方面發展,使孩子的上頜骨骼步入正常的生長發育軌道。臨床觀察,上頜上牙床骨骼的增寬加大,也有利于下頜骨骼向正常的方面生長,并可減輕下門牙的擁擠。
照片3就是經過這種早期矯治,上牙床骨骼增寬4毫米,牙弓周長增加約1.5毫米時,左右兩顆小門牙從大門牙背后被矯正出來的情景。
忠告:
1.父母如發現孩子上面新換出的恒大門牙形體偏大,每個牙9~9.2毫米,左右乳小門牙脫落后新的恒小門牙遲遲長不出來,就很可能與間隙(地盤)不足有關。
2.為預防上頜恒小門牙向里、向大門牙背后長,發生腭(舌)向錯位,除加強咀嚼功能鍛煉外,醫療發達地區可請比較有經驗的口腔正畸醫師開始早期的矯形擴大治療(促進上頜上牙床骨骼的生長發育),幫助長錯位置的恒小門牙向正常位置萌長,并且先將上頜4顆大小門牙排列整齊。如照片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