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同事小王有一男孩,腦子靈,反應快,回答問題總是出人意料,同事無不夸這小孩聰明伶俐,定有出息。
可面對同事由衷的夸贊,小王心里反而不是滋味:兒子雖聰明,學習成績卻很差,考試老是不及格,能否順利升初中都成問題。光憑這點小聰明,以后能有多大的出息呢?!
為何小王的兒子腦瓜聰明卻不會讀書?原來這是小王一手造成的。
小王平時特別喜歡“腦筋急轉彎”方面的智力題,認為這可以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訓練全方位的思維能力,提高人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備的素質。但小王感嘆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沒法體現他的將帥之才,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打從兒子牙牙學語之時,便開始向孩子“傳授”他那非常規思維的“特技”,灌輸“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智力題目,諸如什么l+1≠2、1-1=2、100-1=0等等。兒子果然不負厚望,只幾年便得了他的“真傳”,在幼兒園常常以獨特的思維角度博得老師和小朋友的喝彩,不知不覺地戴上了“神童”的高冠。
兒子的表現讓小王無比欣喜。
令小王始料不及的是,兒子一進入學前班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問題就顯現出來:簡單的題目讓他弄得很復雜,解題思路七扭八歪,沒法寫出正確的答案。“神童”不再讓小朋友們欽佩了,反倒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上了一年級以后一直都是少見的“差生”,簡直就是一個“聰明的傻瓜”!
由于小孩子從小缺乏正常思維的訓練及正確的思維習慣,老是在“腦筋急轉彎”中鉆牛角尖,猶如一張白紙上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使正常的、正確的東西找不到合適的位置。久而久之,小孩在思考、回答問題時,得出的自然就不會是正常思維下的正確答案,而是非常規、非常識性的錯誤答案了。可常規思維之所以能夠成為常規,是因為它是解決眾多問題的基本條件和必要條件。我們的基礎教育也是正常思維下的教育,是孩子以后向未知領域進軍,向常規思維挑戰的前提。如:“1+1=?”確實有很多答案,但那都是特定條件下的答案,不可與常規答案混為一談。沒有常規情況下的1+1=2,怎么能想像解開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呢。常規是基礎,有常規才有特殊,拋棄常規而談特殊,那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
小孩子適當玩玩“腦筋急轉彎”可以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學會分析問題中的陷阱。但物極必反,千萬要當心別玩過頭,否則,如果“腦筋急轉彎”轉不回來的話,悔之晚矣。
由此說開去,對兒童的教育應以基礎為主。基礎教育是根,是本,如果根未長牢,就會本末倒置,結果反而會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