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時常看到孩子伸出自己的手指頭“數”算著什么,嘴里念叨著“1、2、3、4、5、6、7......”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計數,他可能只是由記憶背誦出數的排列,并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和數算,不具數的實際意義。而合理性的計數方法是,能夠理解“1”指的是一件物品,“2”指的是兩件物品......以此類推。孩子學習計數要經過一個心理發展過程,一個緩慢的數的概念建構過程。因此,家長應學會利用身邊的“教具”,系統地對孩子進行算術的指導。
蒙特梭利的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數學”,并不是一般人們所指的綜合的數學,而是其中算術的一小部分。那么她指導幼兒期算術教育的目的何在呢?
1.透過幼兒期的生活經驗,讓孩子熟悉數量,認識邏輯性的數量概念并有系統地進行學習。
2.培養幼兒對整體文化的吸收、學習,以及形成人格時所需要的抽象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判斷力。
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些認識數的小游戲:
數板(適合3歲的兒童)

材料:紙板1塊,紅、藍畫棒各1枝,剪刀1把,長方形墊布1塊,托盤1個。
制作:按3cm(或自定)為一個單位,如:1為3cm的紙板條,代表“1”的量,2為6cm的紙板條,代表“2”的量......共裁出代表1~10的紙板條,最長(30cm)的紙板條代表“10”的量。將紙板條即“數板”,分別涂上紅藍相間的顏色,相鄰兩數的紙板條長度皆相差3cm。“數板”是作為連續“量”的教具。將做好的“數板”放在托盤中,墊布放在“數板”條上面。
目的:從長度教1~10的量,記憶數詞的名稱,從1~10導入數的概念。
操作步驟:
1.把墊布鋪在桌上,將“數板”從托盤中取出,散放在布上。
2.讓孩子用目測的方法分辨出1~10的順序,將數板由下往上排列。
3.拿起最小單位的“數板”,介紹“這是1”。
4.讓孩子以“1”為單位,逐一對比,領會相鄰兩個數多1(或少1)的概念。
5.將數板按大小順序一一放回托盤中。收拾好“數板”,放回原處。
變化延伸:用吸管等物,按上述教學思想將吸管一段一段地剪出,將一節吸管當作量,穿在線繩上,練習1~10的數算。這樣既能密切親子關系,又能達到在快樂中學習的目的。
砂紙數字板(適合3歲半兒童)
材料:厚紙板10塊,每塊長8cm,寬12cm(或自定),砂紙1張,彩色粗水筆1枝,剪刀、托盤各一個。
制作方法:在砂紙背面用水筆寫出1~10的數字,按字形分別剪出,再分別用雙面膠帶粘在厚紙板的中間。按照1~10的順序,將數字板整齊排列于托盤內。
目的:讓孩子認識0~9的數字和數詞,作為練習書寫數字前的預備。
操作步驟:
1.取出教具放在桌上,拿出砂紙數字板“1”。
2.將食指、中指伸出并攏,按字形描寫數字“1”,同時說出其名稱“1”。
3.將“1”的數字板排放于左上方,再取出“2”的數字板,重復上一步驟,并介紹名稱“2”。用此方法介紹所有的砂紙數字。
4.最后將砂紙數字板按1~10順序收回到托盤中。放回原處。
變化延伸:找出厚一點的紙板(或別的東西),按數字形狀剪下,放在玻璃板上,讓孩子觸摸每個數字。這也是認識、熟悉數字字形和名稱的方法。
“紡錘棒與紡錘棒箱”(適合4歲以上兒童)
材料:舊掛歷紙八九張、膠水1瓶、衛生紙紙芯10個、橡皮筋8根、長方形的盒子2個。
制作方法:
1.將掛歷紙裁成寬6cm、長10cm的長方形紙45張,分別卷成45根紙棒,用膠水粘牢,當作紡錘棒,放入一個長方形的盒子中。
2.將10個衛生紙紙芯的底部用紙封住,分別在紙芯的外面寫上數字0~9,當作紡錘棒箱。
目的:指導0(零)的概念,加強數與量的結合概念。
操作步驟:
1.家長坐在孩子的右側,將標有0~9號碼的紙卷筒并排放在前面。
2.讓孩子從1~9順序念。
3.家長讀出1的數字后,拿起一根紡錘棒,一邊說“1”,一邊把紡錘棒放進標“1”的紙卷筒中。
4.家長讀出“2”的數字后,取出兩根紡錘棒說“2”,放入“2”號紙卷筒中。然后再取出來,放在左手手掌上,用一根橡皮筋把2個紡錘棒扎起來,再放回2號卷筒里。(不用解釋為什么,只是照著做即可)
5.家長問孩子:“你想試試嗎?”給孩子一個練習的機會。
6.依同樣的方法一直進行到9,這時盒子里的紡錘棒應該正好用完。
7.最后,家長指著空的盒子,念叨著“0”,說“0”表示什么都沒有。讓孩子看看“0”號卷筒也是空的。
8.全部練習過后,按順序把紡錘棒放回到盒子里,將捆綁“2”以上紡錘棒用的橡皮筋取下,放回小盒子里。將教具放回原處。
備注:扎起來的可看作數棒。數棒代表的是連續不可分離的量,紡錘棒則學習到分離的量的概念。在數一根根紡錘棒的同時,也可以靠橡皮筋和手掌的觸覺體會“束”的感覺。(用手心平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