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個詞,隨著應用領域的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含義會有所不同。在漢語詞典中,“素”是本來的、原本的,“質”就是材料的質地。“素質”就是指原本的一塊材料。譬如一塊璞玉,質地比較好,就有加工的余地。這個解釋比較符合心理學中的說法。
但是,目前社會上好像并不把素質理解為先天的一塊料,而是理解為現在的狀況或狀態。說你素質高或不高,就包括了由遺傳基因和環境教育導致的你現在的狀況或狀態。
在教育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家教育部總督學柳斌曾概括了素質教育的幾個標志:1.面向全體學生;2.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3.讓學生主動發展。
另外,在一些文件和報刊文章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提法: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等等。這些提法在邏輯上有許多相互交叉的地方。
我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育人。“人”這個字雖然簡單,所含的內容卻相當豐富。這個大寫的人字,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生理部分(右側的一捺),即人的身體,人的物質載體,用時髦的話就是硬件;二是心理部分(左側的一撇),即人的精神、人的上層建筑,或者說軟件。身體和精神的結合,或者說是軟件和硬件的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人,二者缺一不可。育人就是要從這兩方面來育,一是體育,即提高身體素質;一是心育,即提高心理素質。
身體素質又可以分為體形、體態和體能。體形是指一個人的高矮、胖瘦;體態是指一個人身體有無疾病、殘疾等狀態;體能是指一個人的耐力、動作的靈活性、速度及力量等。之所以把體能放在這個位置,就是因為體能和心理素質的關系最為密切。對于兒童體能的培養是我們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目前比較弱的方面。近年來的所謂感覺統合訓練,就是試圖把“身”、“心”結合起來的訓練。
心理素質包括智能、性情和道德三個部分。
智能又可分為實能和潛能。
實能是你現在知道什么,會干什么,你的實際能力,你的知識和技能。知識和技能是你掌握的人類文化積累下來的東西,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適應環境的重要內容。實際上技能離不開知識,離不開體能,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協同作用。布魯姆把知識的掌握按教育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樣由低到高6個層次。在我們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比較重知識輕技能,忽略動手能力。比較重視知識的簡單記憶和理解,而忽略高層次的目標,特別是忽略讓學生形成有獨立見解的評價能力。
潛能又可分為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知識是學不完的,但學會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掌握新東西。因為書本上的東西往往比現實至少落后5年。有創造力的人會有自己的獨立構思、獨立見解,有自己的東西。過去我們對此重視不夠,這次教育工作會議前后,江澤民總書記一再強調創新,顯然,這將成為我們今后教育工作的一項重點。
性情,包括情緒、氣質、性格和興趣。人對自己情緒
的調控能力是不同的,這反映出人的社會性智力,又稱情緒智力。一個人能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否理解別人的情緒,能否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的方式和時機,都和他的生長環境、所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又會對他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人的氣質,更多的是先天的東西,與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類型有關。性格就更復雜一些,它和情緒、氣質都有關系,受后天的影響更大。興趣是一個人認知活動的指向性。關于性情的教育,也是以往教育中非常薄弱的一環。如過去我們不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總把學習和吃苦聯系在一起,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使不少孩子都不愛學習。
道德對個人來說,也稱品德。品德中最基本的是遵紀守法,然后是社會公德,最高層的是信仰。
法紀是強制性的,如果你不具有法律意識,你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你的行為也會障礙重重。社會公德的強制性比較弱,主要是靠輿論起作用。信仰是沒有外界壓力的,完全是被內化后的觀念或意識,它能夠支配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危險的,沒有信仰的民族更危險。沒有了信仰,就失去了人的內在約束力和生活的基本方向,就有可能出現為所欲為的盲動或對生活的厭倦。
品德與性情合起來又可稱作人格。開發智能,完善人格,是心育的完整內容。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全人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身心俱健、體魄俱健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