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
150年前,美國加州發現黃金,掀起了一輪如火如荼的淘金熱。淘金熱最狂熱的推廣者--薩姆·布瑞南自己卻不是淘金隊伍中的一員,但一輪淘金潮下來,他成了加州最有錢的人。
最初,發現金礦的拓荒者人人都想保守秘密,他們不希望大批淘金者涌來分享財富;附近村莊的農人對金礦的傳聞也根本不相信,只是擔心來人會糟踏他們的田地。商人布瑞南看準機會,手上抓一把金沙,跑到大街上,高喊著\"金子,金子\"。此后,當成千上萬的人涌向金谷時,布瑞南賣出了成千上萬把淘金用的鐵鍬。整個淘金潮中他從沒有挖過一鏟沙子,可是,賣鐵鍬的布瑞南比任何一位淘金者都賺到了更多的錢。
同樣從淘金者身上賺到大筆錢財的是牛仔褲的發明者李維。他看到淘金不易,工人們的褲子很快被磨損,于是用粗布縫了褲子賣。淘金人無論是否賺到錢,工作裝卻萬萬不能少,所以不論礦工的收入如何,李維的生意一直興隆。
加州的黃金激起了全美國年輕人的熱情,人們從陸路和水路向加州出發,溝通東西部的運輸線應運而生。內陸有一段幾百英里路程沒有水源,許多人口渴而死。于是,賣水的出現了,一杯水一美元。那時的一塊錢值現在的100塊。
容易發掘的黃金被一掃而光后,后來者不死心,千方百計開發難度大的礦脈,結果得不償失;土地被破壞,村民成貧民,無數投資人破產自殺。真正全身而退的是賣鐵鍬、牛仔褲和水的人,滾滾淘金潮中,他們旱澇保收。
這個故事后來被經濟學家們演繹出了\"搭便車理論\",多少年來,\"搭便車\"成了商業活動中最高明的做法之一。但在實際操作中,誰當\"車主\",誰當\"乘客\",誰搭誰的\"便車\",卻并不是人人能夠想到和做到的。
今天,在距昔日的\"金谷\"僅一箭之遙的地方,是美國的硅谷。今年春天,隨著納斯達克指數的劇烈波動,這里爆發了兩個重大的名位之爭。第一件是全球第一市值公司的爭奪。3月24日,互聯網設備制造商思科的市值首次超越了微軟,接近58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公司。另一件是全球首富的爭奪,比爾·蓋茨的老對手拉里·埃里森逼近王座,他所領導的只生產數據庫的甲骨文公司股價一年之中漲了五倍。
兩家公司都在硅谷,卻都不是最熱門的\"COM\"公司,一家只生產數據庫,另一家則專注于網絡硬件設備制造。然而當網絡公司們擠得頭破血流,紛紛相信只有\"COM\"才能帶來富貴時,\"思科\"和\"甲骨文\"卻成功地\"搭上了便車\",他們成了最大的贏家。他們的成功似乎在告訴世人:無論是高科技時代還是淘金時代,有些規則將是永不褪色的。
前不久,在古城蘇州,一些小老板深得\"搭便車\"個中三昧,再次為我們演繹了\"向淘金者賣水\"的現代版。
據報載,蘇州居民新村的菜市場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新景觀--與鮮肉、魚檔、蔬菜攤為伍,幾位老板開了一排爐火熊熊、鍋勺叮當、菜肴飄香的炒菜店,當眾給居民們現炒現賣。新鮮菜肴的殺洗烹炒,都讓顧客一目了然。炒菜完畢,店家一一裝盒再套上塑料袋,鄰居們拎回家擺到餐桌上還熱氣騰騰,仿佛剛從自家廚房里端出來似的。
在菜市場里開炒菜店頗具生意眼光,除了滿足蘇州人吃菜喜歡炒炒爆爆的需求,還省卻了一般家庭在一日三餐上的淘神費力。和在大街上開個小吃店相比,又大大地節約了經營成本,因為菜市場里的門面店租從來都是低于其它地段的門面。由于先行者的立竿見影,客源滾滾,在菜市場里開炒菜店成了蘇州小老板爭相效仿的生意。
邊緣生意成了\"時尚追求\",先行者就該轉向了。最先開出炒菜店的一位周姓老板靈機一動:眼看著炒菜生意越來越好,跟風者必然尾隨而至,他很快以少量的訂金,在全市數十個居民新村的菜市場訂下了數十個門面。\"換腦筋盆滿缽滿\",不久菜市場門面租金上揚,周老板成了最大的贏家。
(編輯秦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