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蔭貴
經濟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歷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我國是一個大國,同時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經五千年歷史風云而未中斷過自己發展歷程的文明古國,留有數量極為豐富的經濟史資料。顯然,以如此深厚的經濟文化為背景,撰寫一部描述我國歷代經濟形態演變、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生活變遷的經濟史著作,不僅對探討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深入認識國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經濟學科的理論建設和發展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價值。
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的重要變化之一,是紛紛放棄長期統治學術界的西方中心觀,重新思考亞洲,進而出現"從亞洲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的興起"等學術動向,然而我國經濟史學術界長期只有斷代史和專門史,缺乏經濟通史著作的局面,顯然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國經濟出版社一批具有遠見的領導和編輯的策劃推動下,以著名歷史學家寧可教授擔任主編、四十余位學有所成的中青年專家歷經數年辛苦努力,終于成就了五卷本近三百萬字的《中國經濟發展史》,此舉不僅改變了我國長期缺乏經濟通史的局面,而且填補了我國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這部新問世的著作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一、時間跨度大、涵蓋范圍廣。從時間上看,這部書上限起自遠古的原始社會,下限迄于經濟體制改革獲得重大成果的1998年,在貫通幾千年經濟發展歷程的同時,突出了"中國經濟發展史"這一主題。另外,該書用了整整一編三章的篇幅,分別介紹了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這種安排,突破了一般經濟史寫作的慣例,不僅照顧到了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而且從根源上把握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和中國經濟發展史體裁的完整。
該書本著厚今薄古的原則,用將近一半的篇幅描述了近代以來不到20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在寫作過程中,改變了面面俱到平鋪直敘的方式,采取抓住重點專題敘述為主的原則,使得該書保持了相當的深度。
二、中心線索突出、特色鮮明。在近代以前的部分,重點集中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演變,在描繪分析中注重制度的變化,如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和商業的演變及演變的主客觀原因。近代以后雖然頭緒線索較古代部分為多,但依然可以看出其主要線索的延伸。如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面,尤其中國的封建地主經濟結構產生的地土所有制,是有別于其它國家的重要特點,在其基礎上,繁榮的中國古代文明得以孕育,但這種經濟結構對近代以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卻又有相當的阻撓作用。
該書的特色是對于這樣的主要領域始終抓住中心線索進行分析。這種盡管歷經多個朝代多個時期,始終抓住主要問題進行連續敘述分析的方法,使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部分的狀況得以連續清楚的反映出來。再如經濟政策的部分,中國有著長期的封建傳統,中央集權的色彩十分濃厚。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的經濟政策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表現的十分明顯。該書的一個特點,是十分重視這方面的研究,除近代專辟一章論述晚清直至中華民國的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外,在其它時期中,對經濟政策同樣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再如該書與其它經濟史書不同的是,在中國大一統形成、同時也是奠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秦漢時期,該書專用一編三章的篇幅,從服飾、飲食、居住這三個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入手,進行了重點探討。由此反映了當時經濟活動的基本特點,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特點,在秦漢時期也大體成型,此后的發展并無根本上的改變,該書有關介紹,使讀者從根源和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在認識此后的中國經濟演變過程時,對于視野和思考層次都會大有幫助。
三、中青年擔綱,吸收最新成果。這本書另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全書除主編寧可教授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外,其余參與寫作的四十余位作者全是各個專業領域內的中青年學者。難得的是,這批學者差不多都有十幾二十年的專業領域研究經歷,更不乏學界公認的學術骨干和嶄露頭角的新秀,這個特點,使得本書充滿了一種朝氣。該書除一、二分卷的主編是寧可教授外,其余三、四、五卷的分主編都是中年學者,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都有長期的研究經歷,都出版過專著,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他們擔當分主編,不僅把他們自己的最新專業研究成果吸收進了本書,還把他們所從事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吸收進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