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馬

像大多數“反腐倡謙”的影片一樣,《生死抉擇》中李高成官坐原職,而“腐敗”的領導集體受到懲處的結局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當市委工作組進駐“中紡”,而廠領導成員建立攻守同盟,使清查工作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時,是意志薄弱的馮敏杰主動坦白,才使調查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折;當省委嚴副書記利用主要領導不在,暫時代理日常工作的機會,對李高成大施淫威、進行“最后解決”時,省委萬書記卻從國外回來,不入家門就來到會場,才使李高成絕處逢生……那么,如果馮敏杰意志強悍,像其他領導一樣拒不吐出真言,情況會怎么樣呢?當萬書記一行自天降臨,突闖會場,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可是假如萬書記不回來,或者回來后不是徑入會場,而是先回家中與妻兒共敘離情,事情又會怎樣呢?
對于導演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二難推論。
假如不設置這些偶然事件,好人善終,壞人惡報的大團圓結局就不可能發生;可假如設置了這些偶然事件,就難免給人以“作假”的痕跡,因為“封金掛印”,過家門而不入這些品格畢竟不是人的“常數”。
就拿李高成來說,面對嚴副書記的威逼,曹萬山的利誘、妻子的離婚協議,他猶疑、彷徨、痛苦思索,最后作出一查到底、置生死于度外的重大抉擇,完全靠的是一種人格力量(而他的抉擇之所以可敬,這恰好反證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和品質總是“異數”)。
我們什么時候能依靠一種制度,而不是一些道德英雄來解決社會問題?這是所有關心改革、指望國家強大的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就我個人的實際而言,當我看到李高成在作出“抉擇”之前,眉宇緊鎖,東跑西顛的痛苦場面時,我就問自己,是誰把這個男人折磨成這個樣子?如果有一種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游戲規則,這個人本來可以瀟灑地活著。因為“自首”之前的痛苦歷程恰好說明了他可以有另外的“抉擇”。而對于一切高度完善、高度制衡的社會機器來說,首先是不可能產生“集體腐敗”。其次是即便產生了,也由不得權力監督層費那么大的勁去“生死抉擇”。也就是說。面對腐敗他是不存在選擇的,揭發并與之抗爭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否則,他自己就必然會丟失官位或者坐監。
但需要聲明的是,我不是一個歷史虛無主義者,我不認為“贓官”比“清官”更壞。在一個缺乏制度資源的政治系統里,李高成肯定要比嚴陣可敬,這用不著論證。需要論證的是怎樣將大量的嚴陣變成李高成,或者使所有的李高成不敢也不可能變成嚴陣。這才是真正的“生死抉擇”。
(責任編輯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