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天相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經商、打工的人越來越多,由于工作繁忙而顧不上孩子的父母也越來越多。于是,不少年輕夫婦將管理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交給老人,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稱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由于受觀念、情感、文化、能力和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很多缺點,特別是對孩子心理發育產生不少負面效應,是不可取的。
一、百般嬌寵,孩子惟我獨尊。
當今的老人在自身孩提時代飽嘗生活的艱難,總想努力為孫輩創造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有些老人由于過去生活條件差,孩子多,覺得愧對子女,如今補償到孫輩身上。在上述心理的驅使下,祖輩對孫輩愛如掌上明珠,百般嬌寵,不管有無條件都盡量滿足其物質需求,事事處處護著孫輩。在這種嬌生慣養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有一種優越感,形成惟我獨尊、任性霸道、追求享受等不良心態,經不起一點波浪和挫折。
二、活動空間狹小,孩子膽怯孤僻。
老人本身由于生理功能的逐漸減退,活動范圍縮小。祖輩在撫育孫輩時有一種較普遍的心理:怕有什么疏忽,孩子一旦生病或出事故,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所以嚴加看管,放在視力所及的范圍之內,使孩子的活動空間極為狹窄。由于孩子的活動范圍小,極少接觸廣闊的外面世界,日后一旦在集體中生活,往往因為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產生恐懼、退縮、焦慮心理,反映在行為上,表現為膽怯孤僻,不易合群。
三、育兒觀念陳舊,期望值不高。
部分老人受"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較深,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產。跳不出家庭的小圈子,把孫輩塑造成安靜少動、言聽計從的他們心目中的乖孩子。這種低期望值,會使孩子缺乏競爭意識、交往能力、拼搏精神和獨立自主的性格,求知欲、好奇心也被泯滅,這樣的孩子將來缺乏獨立性、競爭性和創造性。
四、文化素質低,教育無方。
大多數老人文化素質偏低,知識匱乏,甚至目不識丁,這種現象在農村更為嚴重。由他們來撫育隔代人,只能盡看管之責,難擔教育大任,即使對孫輩進行一些知識教育,也多是陳舊內容,缺乏科學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重要的學前教育,在"隔代教育"中趨于荒廢,貽誤了孩子的智力開發。
五、無共同愛好,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不少孩子從幼年就表現出某一方面的天賦,如體育、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而祖輩大多缺乏這方面的興趣和特長,愛好不協調,對孩子的天賦不能及時發現、引導和培養,使孩子的天賦沒有開花就被扼殺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六、老人"更年期",孩子受感染。
一些老人正處于"更年期"這一生理階段,心理極不穩定,表現為急躁、易怒、抑郁、焦慮等。人生的更年期約4~7年,如果正好這段時間與孫輩相處,孫輩易受到上述情緒的感染,產生自卑、抑郁、情緒不穩、對人際交往恐懼等心理障礙。七、與父母分離,親情疏遠。孩子常年累月地與父母分離,與祖輩形影相隨,父母與子女的血肉親情會淡化、疏遠。孩子長大以后回到父母身邊,由于缺乏情感交流的基礎,父母要管教和約束孩子時,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變得冷漠、不聽話,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教育孩子是社會賦予每一對父母的責任,祖輩可以協助料理孫輩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所以作父母的千萬不能放棄親自教育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