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鴻
在婚后漫長的歲月中,不難遇到令你向往的異性,異性之間由好感進而產生愛慕之心,也是難免的。問題是如何把握這種情感?有時弄不好就會給自己或雙方的家庭帶來麻煩。如果你對她(他)說" 我愛你",可能產生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她接受了你的愛,你們之間這種美好的友誼就成了愛情。既然你們雙方都不想違背道德、放棄對家庭的責任義務去重新組合,那么面對配偶和情人,你們將如何分配愛?再說,這種事情很難長期保密,一旦暴露,雙方的配偶能不能容忍?家庭會不會因此而破裂?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的愛沒有被女方接受,那你們美好的友誼能否保持下去?!
一個人在擇偶時,往往受到年齡、閱歷、機會、環境等條件的限制,當他決定與某一個人結成伉儷時,很可能有更合適的人選未被發現,婚后某種偶然機會,獨特的異性闖入其生活,便會產生"相見恨晚" 之感。可是,結婚是在人的年輕時代,"相見恨晚"則是發生在婚后的歲月里,在與異性交往中,能不能經受住"相見恨晚"的誘惑,這是每對夫妻在結婚時并未多加思考的難題。
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天地的寬廣和豐富多彩,必然使他們有著多層次、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可能有絕對完美的、全能的男人和女人,一旦結了婚,就可以"承包" 對方的全部需求,因此,總有一部分需求要在婚姻以外實現。問題是這種異性交往如果越了位,發展成為戀情,對婚姻就不是補充而是破壞了。如果當事人僅是對婚后平淡生活有些厭倦,但并不想用新的婚姻來改變既成事實的婚姻,就會在婚姻與戀情之間走起危險的鋼絲繩,煩惱也就接踵而至。
一位在攻讀家政學的碩士研究生引用了專門研究婚姻家庭的社會學家的話說,婚姻應是兩人個性迭加而不是重合,夫妻是人格獨立而感情相依的朋友關系。夫妻間能分享許多事物,但不能共享一切。既然是兩個獨立的"星球",就允許有各自的軌道,各自的天地,有一定的隱私權,而且也應該允許有幾個屬于自己而不屬于雙方的知心朋友,當然包括異性朋友。但婚外異性的交往必須有個分寸,也就是有個度。
不久前,我就這個問題請教了一位"熱線"專家。她說:"感情很難用尺子來衡量,但應有一個基本原則。首先婚后與異性交往不能有性的接觸。其次,婚后與異性朋友交往,應該是對婚姻的一種補充,而不是破壞,就是不能影響配偶和孩子的幸福,不能侵害他們的利益,不對婚姻造成威脅。如果原來感情不錯的夫妻,婚后與異性交往的一方感到自己對配偶愈來愈疏遠,而與異性朋友愈來愈親近,當事人就該提高警惕懸崖勒馬了。
當感情成為奔放不羈的潮水時,理智應是恰到好處的堤壩。梁啟超變法失敗后出游美洲,一位華僑姑娘對他傾慕不已,梁也很喜歡那位姑娘。最終,他用"發乎情,止于禮義"的古訓戰勝了自己的感情。這個老故事也許能給我們新的啟迪:婚后如果與異性保持純潔的友誼而不讓其越位,那將減少多少煩惱和困惑,增加多少甜蜜和快樂!(本欄目責任編輯: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