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前
據資料統計,近年兒童佝僂病發病率有回升趨勢,其中一個特點是城市兒童佝僂病患病率上升較快。面對佝僂病悄然“農轉非”的現象,兒童健康專家們頗為震驚:為何國家投入大量的科研醫療經費,家長付出無限的愛子之心,會付諸東流?
有研究者通過大量調查后指出,城市兒童佝僂病發病率回升,是因其發病原因復雜化,已不再像五六十年代,多為食物缺乏所致營養不良和衛生條件惡劣引起,而是與社會經濟活動和家長行為失誤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
第一,母乳喂養減少。現在的兒童能夠享受到母乳者較以前減少,由此導致嬰兒免疫機能下降和早期營養失衡,為發生佝僂病提供了契機。母乳喂養減少的原因有三:一是母親過分追求形體美,或因工作及生活條件所限而不愿、不能哺乳;二是產后或哺乳后穿戴緊身胸罩,造成乳頭分泌口阻塞而無法泌乳;三是母親工作和生活過于緊張,情緒波動太大,導致內分泌失調而缺乳。
第二,營養失衡。不少父母缺乏科學喂養知識,或者迷信各類營養口服液,使嬰幼兒體內營養失衡;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使之偏食、厭食,以致體內嚴重缺鈣和維生素D。
第三,室外活動減少。城市高樓林立,使幼兒缺乏室外活動場所;過早地進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使幼兒失去大量室外活動時間;非正規托幼機構的保教人員及家庭保姆,為圖自己省事而不愿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這樣,兒童光照減少有礙于體內維生素D的生成和鈣質吸收。
第四,疾病增多與濫用藥物。由于嬰幼兒體質下降,常患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有些家長治病心切,濫用藥物,導致孩子體內代謝失常,影響膽酸和維生素D的正常吸收,促使佝僂病發生。
由于當前佝僂病的致病因素多而復雜,患兒未必會有腿型改變、串珠肋、雞胸和方顱等典型癥狀,使佝僂病呈現非典型性和遲發性的特點。
非典型性佝僂病發病之初,以情緒變化為主。吵鬧、興奮、睡眠差、夢中驚啼,或倦怠、反應遲鈍、不喜逗玩及擺弄玩具,是常見表現。如嬰幼兒有這些情緒變化,同時又有夜間汗多,導致枕部禿發和枕骨變形者,即應懷疑佝僂病。此時,可到醫院進行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及尿中鈣磷測定,以利確診。
一般說來,遲發性佝僂病多發生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但近年5~12歲的兒童佝僂病的發病率上升,女性多于男性。其表現為骨骼生長緩慢,常感腿痛酸軟,不耐疲勞,精力分散,多汗等,極易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因此,要根據維生素D和鈣質缺乏史和小臂、大腿骨干骺變粗大來確診。當然去醫院做磷鈣測定和X線檢查,也很有必要。
防治佝僂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補鈣和維生素D,具體怎樣補,請聽從兒科醫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