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昆
在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擁有健全的城市急救網絡,配備有充裕的急救車及設備;急救醫生枕戈待旦,迅速行動。當危重急癥和意外傷害出現的時候,急救車和急救醫生“召之即來”,有時甚至有點像救兵從天而降。但是,再快的反應也有個過程,他們不可能即刻出現。從急診呼救完畢到救護車到來,大多數病人和親屬都能在焦急中耐心地等候。然而,有些人則心急火燎,盲目地送走病人,不測事件就此發生。
那是1998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天氣異常悶熱,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正坐在馬路邊納涼。忽然,前面傳來一陣刺耳的剎車聲,路口處發生了一起嚴重車禍,一位26歲的青年因車禍導致腰背部受傷,正躺在馬路上呻吟。此時,傷員意識清楚,兩只腳都能動,納涼的人們紛紛圍過來,十分急切地呼叫了“120”后,剛好開過來一輛出租車,好心的人便七手八腳地將這位青年抬到出租車上。汽車啟動,一路顛簸,終身的悲劇就在這幾分鐘內發生了,傷員感到下肢突然一點都不能動了。毫無疑問,剛才的搬動,使椎骨明顯錯位,壓迫了脊髓,導致了“截癱”,這個青年今后的歲月將與床或輪椅為“伴”。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于急救來講,要求的不僅僅是及時迅速的現場救護,而且還要求正確的搬動(滾動法、平托法,見上圖)和醫療監護下的轉運。一個因車禍而致背部脊椎骨骨折的傷員,搬動不當,如使用帆布或軟質擔架;運輸不當,如使用減震性差、顛簸大的出租車,都很容易使脊椎骨折加重而損傷脊髓,導致傷員的殘廢,抱恨終身。事實上,不僅是交通事故致外傷的傷員,像患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病的病人,均禁忌隨意搬動和轉運,而必須就地等待救護車。救護車減震系統好,能把顛簸對病人的影響降至最低程度。像上面車禍中的年輕人,如果當時呼救“120 ”后等待救護車轉運,那么,“截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實際上,救護車的主要優勢體現在“急救”上。“急救”這兩個字分開來講,時間是“急”,措施是“救”。“急”——在執行急救任務時,救護車不受任何交通法規的限制,有優先強行通行權。急救中心一旦接到呼救,救護車便風馳電掣,一路綠燈,迅速到達現場,即使是在交通擁擠的高峰時刻,也不例外。“救”——在救護車上備有藥品、氧氣、擔架、簡易心臟除顫器等各種急救設施,隨之而來的還有訓練有素的急救人員。危重急癥或嚴重損傷,在現場得到救護人員及時救治,常常可以爭取到最關鍵的幾分鐘。幾分鐘對一般正常人來講,意義不大,但對一個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如遇病人病情復雜或特殊,急救人員還可以將病情通過車載無線電臺告知急救中心或醫院,以便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120”是一個專門為救治危重急癥病人而設置的緊急救護電話,與“110”匪警電話的作用完全不同。但是,在危急情況發生時,有的病人和家屬明知所在城市有“120”急救系統,卻撥打“110”,向公安機關求救。主要原因是“110”為無償服務,而“120”為有償服務。雖然警察也能迅速趕到,但最多也只能轉運病人。轉運中,急癥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照樣會引發一些問題。如外傷致大出血,未及時壓迫包扎止血,便會造成出血性休克,甚至于因失血過多而導致死亡。況且,“110”沒有救護任務,常常導致公安部門顧此失彼,影響社會治安秩序。
在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在家中、在公共場所、在工作環境里,突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屢見不鮮。如您碰巧親眼目擊或不幸身陷“危急”,而您或他人又不具備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搶救技能時,那么,“120”呼救發出后,等待救護,是您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