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路
農歷六月初六是我國的天貺節,其來歷據說與唐僧去西天取經有關。傳說當年唐僧歷盡千難萬險從西天取回佛經,回國途中佛經不慎墜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濕。上蒼為他們師徒不辭勞苦的精神所感動,就特意賜給一個大晴天,讓他們把經卷曬干,這一天正是六月初六。因這好天氣是上天所賜,故得名“天貺節”。
后來,人們就圍繞這天“天晴日朗”作文章,許多民俗就由此產生了。有曬書曬被的,說是可以殺死蛀蟲;有曬面作醬的,說是品高味美;婦女則要洗頭,說是這天洗了頭并在日頭下曬干,頭發可一年不膩不垢;有邊吃餛飩邊曬太陽的,說是可以預防疰夏病。
現在看來,這些民俗盡管有夸大之處,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有些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農歷六月初六處于大暑過后、立秋之前,此時天氣炎熱,人們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集中進行一次滅菌、殺蟲的衛生活動,對人、對家畜、對居住環境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護措施,從衛生角度講是有益的。
就曬書、曬衣而言,每年夏季把藏書搬出來曬曬太陽、通通風,潮氣被吸走了,蛀蟲和細菌被殺死了,對書的保護和讀書者的健康都有積極作用。曬衣被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特別是為冬季御寒準備的棉衣、棉被,在熱天曬曬太陽更好。因為日曬除了能消滅細菌、防潮和保護衣被外,還能達到松軟棉絮、提高保暖度的目的,冬天穿蓋起來更暖和。當然,由于衣被的質地不同,對太陽光的承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別,在曬太陽時要掌握好分寸。如皮毛料衣物、腈綸制品比較耐熱,一般不會受影響,可以放心曝曬;棉纖維、氯綸、滌綸制品耐光程度就稍差一些,曬的時間應稍短一些;絲綢、丙綸、綿綸制品耐光程度很差,稍微曬一下就行了。至于曬衣被的時間,就不必那么死板地定在六月六這一天了。
就防治疰夏病而言,古人在六月六采取的“吃餛飩”之舉無甚科學依據,但也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對這個病有了認識。疰夏病是發生在夏季的小兒常見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小兒脾胃功能不健全,加之長夏(中醫指夏秋之間)季節濕溽之氣的侵襲,使機體感受濕熱之邪而染病。患上此病的人肢體倦怠,總有瞌睡感,低熱,食欲欠佳,口淡無味,呼吸氣短,小便色黃,大便稀溏不成形。要預防疰夏,應在夏秋之交,也就是農歷六月六前后少吃冷飲和沒有成熟的瓜果,不要貪涼,避免暴雨淋和居住潮濕之地,也可服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中成藥保和丸、健脾丸、藿香正氣水等。一旦發病,可采取健脾化濕中藥治療,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也很有效果。如果癥狀較輕,則不需治療,一般在秋后即可自愈。